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悠久,学术积累深厚,学院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已历八十余载。

  1933年,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创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设立文史学系。1935年3月,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更名勷勤大学教育学院。1938年9月,勷勤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1939年9月,广东省立教育学院更名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并设有中国文学系。1950年10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更名广东省文理学院。1951年6月,在广东省文理学院基础上加入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私立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成立了华南师范学院,中国文学系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校调整,先后有南方大学俄文系、岭南大学教育系、海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广西大学教育系等先后并入华南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为最早成立的四个本科学系之一。1970年11月,华南师范学院更名为广东师范学院。1977年11月,广东师范学院恢复原名华南师范学院。1970-1978年暨南大学停办期间,其中文系曾归入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10月,华南师范学院更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中国语言文学系是华南师范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之一。2000年,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历史系合并组建为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5年,成立文学院,并由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整体迁至大学城校区。

 在八十余载的发展中,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南中国勷勤大学师范学院一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此后的岁月中,更是一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共同守护和延续了南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血脉,文学院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上名师荟萃,精英云集,老一辈知名学者李镜池、康白情、吴剑青、吴三立、廖苾光、廖子东、李育中等奠定了最初的学科基础,后辈学人积极传承学科文脉,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文学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1979年,文学院汉语史、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于1981年获批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6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入选第九轮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并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验收;2015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行列,在广东省与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文学院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经过几代学者的薪火相传,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已形成基础扎实、积累深厚、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格局。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学院共有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教授28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3人;45岁以下教师42人;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23人;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学者2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专家2人。学科平台丰富,学术成果显著。学院建有国家级科研实践平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等省级可科研平台,另设有商周金文研究中心、出土文献语言研究中心、清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微文化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学研究中心、冼夫人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校级科研平台;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6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1项,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1项;获得教育部社科成果奖4项,广东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项12项;出版专著5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语文》《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学科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主要优势学科方向有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与批评、出土文献语言与方言研究、现代西方文艺思潮与比较诗学研究、中国古代典籍与文献研究等;学科发展呈现古、今、中、外、马诸学科互补发展良好态势;一批领军学者等领衔学科发展;70后学者已经成为学科中坚力量;一批80后、90后学者已在学界崭露头角。学术影响显著,国际交流广泛。清代诗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近代文学与戏曲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汉语方言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跨媒介文学与文化研究、欧美文学与比较诗学等研究方向在学界有显著影响力;院办学术期刊《珠江学术》《中国近代文学评林》《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译丛》等发挥积极学术影响力;学院多次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与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鹿儿岛大学法文学部、日本龙谷大学文学部等机构建立合作备忘录;与英国利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等经常开展学术交流与互访活动,学科海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学院目前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系、编辑出版学系三个本科学系。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学院教师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广东省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重要教学成果奖项;建成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本科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优质课程6门,研究生精品课程3门;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编出版优秀本科生教材、研究生教材30余种,主持广东省质量工程等本科生教学改革项目30余项,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先后有多位教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硕士管理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在国家语言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应用、普通话推广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取得成效,承担的“凉山州美姑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班”“2020 年藏语文工作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素养培训班”,获得教育部表彰。学院教师积极服务区域基础教育,以学科实力有效引领华南地区语文基础教育改革,学院教师为主体主编的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语文基础教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学院教师作为重要编写人员参加教育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为基础教育改革贡献力量;学院连续多年承担“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语文基础教育教师近5万人,并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为港澳地区培养了众多语文教育人才;学院主办语文基础教育杂志《语文月刊》影响显著,成为学科建设与语文基础教育研究的桥梁和纽带。

 多年来,文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发挥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与教师教育特色优势,积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夯实人才培养学科基础,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已逐步形成“思政第一课引领、优势学科带动、社会实践培育、网络思政覆盖、师德师风强化”五方协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已形成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十年来,文学院秉承“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的宗旨,践行“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薪火相传,笃志树人,为基础教育培养了2万余名卓越教师和优秀人才。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师范生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发挥“党建引领、思政育人、专业融合、实践育人”等多种人才培养助推动力,建立了“区分阶段、理清层次、四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厚基础、宽知识、重师范、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教育信息化程度先进,学生职业认同度高;在校生多次获得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微课教学大赛、国家级和省级挑战杯比赛、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文学创作大赛等方面的重要奖励;涌现出一批获团中央表彰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以及受广东省教育厅表彰的“广东省优秀学生”;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泛的知识兴趣、突出的实践技能,成为基础教育的有生力量;毕业生积极投身团中央“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身体力行支持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广受社会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