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开幕式】
【谭家健会长发言】
2012年8月28—31日,中国古代散文协会第八届年会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华南师范大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协会联合主办,韩山师范学院协办。来自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及港台学者140多人到会,收到会议论文130多篇。中国古代散文协会会长谭家健先生作了大会开幕讲话,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郭杰到会祝贺并致开幕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代表文学院致辞祝贺,谢飘云副院长主持了会议。中国古代散文协会副会长阮忠教授作了大会学术总结。会议围绕文化生态、散文理论、散文文体论、先唐散文、唐宋散文、元明清散文几个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这次大会的特点是:一、青年才俊多,青年博士过百人, 成为散文研究的生力军,这也预示着古代散文将成为古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古代散文研究的高潮即将到来。二、参会论文水平高。多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积累比较好。三、时间跨度大,从先秦到近代,分布比较均衡。四、涉及内容丰富。
在谭家健会长的多年呼吁下,散文理论研究受到了重视。谭家健先生作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四大特征》的主题报告。阮忠教授《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宏观梳理了多部散文史。谢飘云教授《近30年来中国近代散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梳理了近代散文研究三十年的学术史。马茂军教授《中国古典散文义味说》拈出了不同于义理说、文以载道说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古典散文义味说。余祖坤《论古典文章学中的“反言见意”》,探讨了古典散文文章技法。大会理论文章丰富,探讨问题深入,有阚文文《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当代困境》、李正西《散文与佛学》、谭家健《岂能如此诋毁散文和白话文——读<骈文考>》、唐晓敏《中国古代的“文章”》、吴中胜《神道设教与政化贵文》、谢飘云《再论文化生态与近代中国散文的新变》、邹然刘贤忠《文言复兴是学人的民族大义》。此外还要一些相关的文学文化理论论述,袁晓薇《略谈审美背景对接受主流的影响》、姚曼波《儒道与文化生态》、杨林夕《神话对小说的影响》。
散文文体研究成为本次大会的热点。 曹虹教授的《赠序的流美与妙用—朝鲜女子金三宜堂赠序七篇书后》,研究域外赠序,开阔了文体研究的视野。李晓黎《清代集选文翦论》,开展了不为人关注的集选文的研究。张明华《唐代宴集诗序》,关注宴集诗序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史意义。李旭《八股文价值小议》探讨八股文的价值意义。李光摩《论明代八股文的语体风格》则从语体的角度研究八股文的文体风格。韩高年《春秋卜筮制度与解说文的生成》,从文化角度探讨文体生成。陈恩维《文体交叉、文体对话、文体交流与文体变迁》,探讨了先唐诔文的流变。钟涛教授《论汉魏六朝铭文功能与体式的变迁》则探讨了铭文体式的流变。王启才教授《蔡邕奏议探微》,探讨了蔡邕奏议的一些特点。散文文体研究呈现逐步深入而全面开花的特点,如柯镇昌《战国时期的律令体文管窥》、刘文斌《再论晏子春秋的著作性质》、宁登国《先秦记言史料的生成及演变》、希文倩《汉代的罪己诏》、胡艳《初盛唐的序文》、王明建的《美轮美奂—刘克庄的记体散文与中国美政文学》、徐海容《论宋代制詔文的文体形态与文学性》、郑继猛的《孟华体补论》、邹晓霞的《论岭南文人陈澧的著述文体》,每每给人新的面貌。
作家研究依然是古代散文研究的重点领域。熊礼汇先生《欧阳修情至之文的修辞艺术及其对古文美学意义的提升》从修辞和审美角度展开论述。赵松元教授《饶宗颐的古体散文研究》探讨了现代古文的审美问题。莫道才《论朱一新潜气内转说的内涵、来源与价值》探讨了骈文理论中的潜气内转说。左鹏军教授的《屈大均的广东情结与遗民情怀》论述了广东作家的遗民精神。陶原珂《苏东坡居惠期间的文研究》研究了苏东坡的客居散文。富于新意的优秀论文还有李书安《庄子的生态智慧》、刁生虎《庄子与中国文学的自觉》、陈咏红《仲长统与疏离文人庄园生活方式蓝图的设计及实现》、胡旭《任昉奏弹曹景宗之背景及入选文选发微》、刘衍先生《论范缜特立独行的人品与文品》、张连科《论建安作家的主体意识》、赵厚均《东晋名僧慧远僧肇佛理论文探析》、郑虹霓《试论江淹对汉魏文风的承继》、付琼《唐宋八大家座次考论》、关四平《苏轼散文中的士林理想人格管窥》、郭海文《依附与背离—“先生”宋若昭诗文研究》、胡耀震《温庭筠<投宪丞启>的文献、史实疑问及写作时间》、江坪《从苏潮到苏海》、李强《柳开与北宋前期士风》、李小山《从古文运动看李翱的文学理论》、凌郁之《李公麟轶文辑存》、刘涛《试论韩愈的文体文风改革及其贡献》、卢燕新《李吉甫编纂的诗文总集考论》、潘守皎《晁补之的史评散文对唐代君臣的独特评价》、朱大银《从<新唐书>列传中时语的使用看宋祁的史书撰写兴趣》、卓希惠《欧阳修散文的史学特色》、慈波《地域、学派、与士人网络—论黄溍的师友渊源》、雷斌慧《全祖望见道之文的理论建构》、刘尊举《王慎中与明正德、嘉靖时期文艺明道思想之新变》、陆德海《论茅坤的唐宋派领袖地位》、吕双伟《阎镇珩骈文与学术思想论析》、闵定庆《饶锷散文创作中的六一风神》、张纹华《朱次琦的文章理论与文章创作》、张则桐的《袁枚骈文理论研究》、余莉的《论章太炎的“文理观”》、朱丽霞《陆深的散文观及其经世致用》,涉及38位作家,新见迭出,覆盖面广。
桐城派研究也引起大家关注。王达敏《贺培新与桐城派的终结》试图找出桐城派的终结者,完成一个流派的梳理。李睿、吴怀东《刘大櫆诗集序的诗性特质》,探讨了刘大櫆以诗为文的特点。徐国荣《章太炎论桐城文派发微》讨论了章太炎的桐城观。丁放教授《关于建立桐城派资料库的几点设想》,试图加强桐城派文献资料的建设。此外还有张维的《浅论桐城作家吴敏树的古文创作》。
散文接受史也是一个亮点。洪本健先生《论清代文坛对欧阳修的接受》,讨论了清人对欧阳修接受的深入和丰富。莫山洪《论茅坤对柳宗元文章的接受》,认为茅坤为柳宗元翻了案。此外郑虹霓有《江淹对汉魏文风的承继》。
本次会议还有一些特别议题。比如大型汇编书研究,陈志扬《<国朝文汇>的文献精神与文献价值》充分肯定了这一文汇的文献价值。何诗海《明清总集凡例与文体批评》研究总集的文体观。这次会议意外的是石刻引起研究者兴趣。何婵娟《论明代桂林石刻文章》、梁祖萍《宁夏历代碑刻文的主要类别》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稀有文献。杜海军教授《石刻整理常见误录探因》则将石刻整理理论化。
散文的文化研究余热犹在。邵炳军教授《春秋时期作家群体阶层分析》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春秋作家的社会学视角。郭丹教授《从郭店楚简看先秦时期对五经功用的认识》加深了我们对经典的理解。张德建教授《整体化学术建构与学术分裂的历史》从建构与分裂的宏观视野探讨明代文学的演变。何宗美教授《明文观与明文研究的突破》高屋建瓴地提出为明文正名,才能推动明文研究。田蔚教授《<游侠列传>侠情解》从大文化角度解析侠情。陈元锋教授《熙丰文化生态与西汉文风》从文化生态角度探讨北宋的西汉文风。刘培教授《宋代理学与宋代辞赋》探讨理学与赋学的关系。陈剑晖教授作了古今散文转换的报告,很有启发性。陈彦辉教授《周代铜器铭文的叙事特征》将时代文化与古文叙事结合起来考察,具有启发性。陈桐生教授《七十子散文研究》创造性提出七十子散文的概念,力图重写先秦文学史。此外田瑞文《文献保存与文学特征生成之关系》、马世年《<伯夷列传>的故事新编》、李丹《<陶庵梦忆>中的江南城市生活》、余智慧《从论辩游戏五称三穷看<天问>的成因》、张晓春《古代文献中捶丸事迹考》是几篇别具新意、别有魅力的文章。
海外学者的文章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视角。毛文芳《勾描朱彝尊人生侧影的四种画像文本》以像说人,人像互文,别具特色。郑芳祥《宋代文话论说体学古论研究》探讨学古论,引起大家热烈讨论。许东海教授《赋体问对与山水正名》,视角独特,阐发深透。韩国赵殷尚教授《萧李的政治追求与古文创作》深入探讨政治与古文创作关系。孙爱玲教授《东方灰姑娘》探讨东西方灰姑娘的民间源流,视野开阔。王秀云《柳冕及其文论考要》细致论述了被人忽略的柳冕的文论思想。郑幸雅《曹臣舌华录的互文性初探》探讨技巧,颇有新意。
本次大会还有一些拓荒性研究。蒋振华《辽代散文创作的整体评估与价值发掘》开拓新领域,呼吁加强辽代散文研究。王永《金代骈文新论》也有新的创获。
会议在人数规模、论文数量、论文质量、议题深入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是古代文学研究的一次盛会,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会议期间,谭家健会长主持了常务理事会,推选增补了三名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谢飘云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马自力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茂军教授。会议增补二名常务理事:安徽大学吴怀东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刘尊举教授。推选台湾政治大学许东海教授为荣誉常务理事。( 马茂军 余莉整理)
【会议现场】
【大会闭幕式】
【谭家健会长(中)与谢飘云副会长(左)、马茂军副会长合影】
【大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