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2014年10月12日至14日,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在京成功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他们围绕“中国散文的古今通观”这一主题,对散文理论和研究方法、散文的文学性、散文的源流以及各时期散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紧张而热烈的讨论、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发展。 开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雪到会致辞,对参会的专家和学者表示欢迎,并向与会学者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古代散文研究中心和文学院的发展建设情况。张雪书记认为,此次会议对于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进一步促进海内外学术文化的广泛交流。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负责人左东岭教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会长谭家健先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杨庆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王基伦教授等,也都到会致辞。闭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马自力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发言,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取得的学术成果,呼吁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者、研究机构之间的广泛合作,加强与海内外学者的交流,促进学术研究健康发展。同时,在此次年会上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实现会长换届,熊礼汇先生当选为新一任会长,并增补四名副会长,原会长谭家健先生当选为荣誉会长。 本次会议参会学者达130余位,共收到学术论文近110篇。其中熊礼汇、许东海、洪本健、曹虹、谢飘云、赵伯陶、郭英德、杨庆存、王基伦、莫道才、钟涛、刘湘兰等12位学者受邀作大会主题报告,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古代散文的相关概念、书写策略、文化品格、研究方法以及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风格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研究。马茂军、张德建、沈金浩、刘宁等学者进行了大会评议讨论。 参与本次大会的全部学者都参与了分会场的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共分为“理论方法与通论组”、“先唐组”、“唐宋组”、“元明清组”等四个组类,与会学者围绕本此会议的主题及对应专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理论方法与通论组”提交的论文涉及散文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观念辨析等重大问题,参与讨论的学者大多对散文研究的宏观层面有较多深入的思考。如第一场讨论主要围绕散文的内涵或古今散文观念的差异展开,第二场则主要探讨散文研究的新方法、新材料、新视角,第三场的讨论更多关注散文研究中的一些微观概念,如“文”、“情”、“顿挫”等,第四场主题则为近代散文研究或散文研究的现代意义等。此组的研究和讨论,体现了当今散文研究丰富而深入的可喜面貌,也为今后的研究指示了方向。 “先唐组”的论题涵盖了从先秦至唐以前漫长时期内相关作家、作品及其思想的研究。许多学者对唐以前的大量散文文献进行了梳理,其中既包括传世文献,也包括出土文献。由于先秦散文主要留存于经部、子部著作中,因此先唐组的论题特重思想、观念的研究,如利用简帛文献研究儒家的心性之学,研究诸子文章中的文学观念或叙述艺术,以及深入分析社会、政治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等。“先唐组”的研究、讨论精彩多样,为这一阶段散文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唐宋组”的论题涉及了当前散文研究中较为兴盛的诸多领域,其内容具体而丰富。学者们的发言和讨论广泛涉及了这一阶段的诸多重大问题,如古文运动、古文理论、古文特征、文体新变、科举与散文创作、各体散文的源流和兴起等等,当然也包括韩、柳、欧、王、三苏、朱子在内的大量作家个体研究,同时也有学者提出诸如皇室(皇族)散文、美政文学等具有新意的论题。 “元明清组”的论文同样展示了散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学者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超越前人之处。比如对此时期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作家或流派进行细致分析,发掘其意义;紧密结合某些特殊文体,如八股文、墓碑文、赠序文等,展现其内部规律和细节特征。此外,“元明清组”的学者在研究讨论中也较多涉及了观念性、理论性的问题。 总的来说,此次会议既有散文理论的宏观探讨,也有关于作家、作品或文体的微观研究,涉及时代从先秦到当代,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广,其中既有老一辈学者的深邃探究,也有新一代研究者的新锐思想,充分体现了今日散文研究的兴盛。会议的系列成果稍后将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