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术动态 »  
陈桐生:治学当多读、多看、多思、多写
发布者:中国古代散文学会 发布时间:2015-08-18 15:10:00 阅读:  来源:中国古代散文学会

    

                                                                                           采访、撰稿|陈思帆、靳超、张心宇、陈志芬

 

    陈桐生:1955年生于安徽桐城,1977年考入安徽师大中文系读本科,后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读研,师从吴林伯先生;1989年考入陕西师大文学研究所读博士,师从霍松林先生;现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任教。

    他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先秦两汉文学,重点研究《史记》、先秦散文、《诗经》、楚辞、儒家经学、中国古代文论和出土文献,出版了《孔子诗论研究》、《楚辞与中国文化》等论著。

 

   治学,非一日之功

    对于治学,陈桐生有着深刻的体会。陈桐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在他的科研成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发表的《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一文——首次提出“七十子后学散文”概念,打通了先秦历史散文与先秦诸子散文的内在联系,重新描绘了先秦散文的发展轨迹。在这篇文章中,陈桐生谈到,他主要是运用双重证据法,即底下文献与传世纸上文献互证,通过古代文献、前人研究、出土文物等来支持其所描绘的“发展轨迹”,其中所用到的新材料主要是《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先秦散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获《文学遗产》杂志2004至2005年度优秀论文奖,被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 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全文英译向国外推介,并先后被《中国学术年鉴》(2005)、《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摘编或转载。

2.webp.jpg

【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一》】

 

    陈桐生在海内外发表论文上百篇,累计发表论著四百万字,“我写了一点东西,但不敢说十分突出,许多人比我做得好。读了几十年书,多少有点心得,写出来与同仁分享。”陈桐生对于自己的科研成果如是评价。他不傲才以骄人,对于自己取得的科研成就不以为意,只是谦虚地表示有更多的人做得比他好。做科研的过程必然是艰苦求索的,尤其是在中文这方面,首先研究者必须有厚重的历史、文学积累,需要阅读大量的原材料,还必须要有严谨细心的精神对所研究的东西进行考证。正如王国维描述的“古之成大视野、大学问者所必经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就像那个追寻的人,做学问,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做科研,当然是以多读、多看、多思、多写为好。”这是陈桐生分享的治学心得。有积累,有思考,有输出,这才是学问人的境界。

读书很重要,治学没有速成之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严谨治学,非一日之功。对于一个中文人来说,要著书立说,就必须研究、积累。研究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学说、观点、经验,站在前人的高度之上,才能够有所创新。然而于中文学子而言,读书是积累之道。

陈桐生从每年的研究生面试中发现,现在的本科生除了课堂上所讲的作品之外,基本没有读什么书。于是他在《促进中文大学生课后阅读对策研究》一文中强调了中文系学生课后阅读的重要性,“中文系学生要想成才,主要靠课后阅读”。无论是什么人,如果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材料,积上个十年,总可成一学问,古今中外的学者名人无不经历过漫长的积累过程。

陈桐生谈到,作为拥有古博文化的炎黄子孙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作为中文学子,不应丢掉祖宗的优秀文化传统。然而读书并不是来者不拒,胡子眉毛一把抓。现在各种学者对于传统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层出不穷,阅读需要眼光,需要判断,才能披沙拣金,去粗取精。在课后阅读方面,谈到学生如何在众多古籍解读文本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陈桐生说:“一靠老师指导,二靠自己独立思考。一般来说,某种传统古籍,哪一个版本好,是有定论的。”

同时阅读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在谈到阅读方法时,陈桐生指导说,阅读需要适当地把握好泛读和精读,先选择一个兴趣点,获得心得,再逐步展开。

3.webp.jpg

 

矢志科研,不放弃,就会写出好文章

陈桐生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尤其是在《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一文中,他运用双重证据法——地下文献与传世纸上文献互证法,重新描绘了先秦散文发展轨迹。

不仅治学需要广泛的阅读积累,科研也是如此。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属于自己的文字就会如泉水般涌现。就像缓缓地登上高楼的过程,登到了一定的高度,站在了前人的高台之上,通过思考,便有自己的心得和创新。

陈桐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创新有大有小,处在本科阶段的大学生阅读量有限,但仍然可以选择小的题目进行科研,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丰富科研经验。

现在的大学生写得很多,但是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中文系的同学们,他们调侃道大学写的最多的就是论文,但是论文却没有多少篇是可以拿出来见人的。对此,陈桐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就像大人,不要嘲笑小孩走不稳路,每个人都是从走不稳路到逐渐走稳的。只要矢志科研,不放弃,就会写出好文章”。

 

 



上一篇: 天地自在自翱翔——访中山大学中文系张海鸥教授
下一篇: 古代散文学会会长谭家健:文言文绝不会消亡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
学术动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