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 » 学会动态 »  
1999年第三届中国古代散文学术会议述要
发布者:中国古代散文学会 发布时间:2016-08-17 11:27:48 阅读:  来源:中国古代散文学会

    

由安徽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主办的本世纪最后一届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817日至21日在合肥召开,大会由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散会学会常务理事孙以昭先生主持。来自全国高校和海外50多位专家学者向大会提交了论文,作为东道主的安徽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还向与会代表赠送了该学科教师近年来出版的五部古代散文研究的学术专著和一部有关古代散文研究的论文集:朱世英、方遭、刘国华的《中国散文学通论》、周中明的《桐城派研究》、孙以昭的《庄子散论》、章抢授的《先秦诸子散文艺术论》、朱一清、孙以昭的《司马相如集校注》、孙以昭主编的论文集《中国文化与古典文学》。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古代散文一系列间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新见解。经验的总结诸方面作了总体的剖析,首次对先秦兵家散文的条分缕析、推理论兵、描绘生动的艺术作了总体概述。还有校点注释等。安徽大学教授朱一清、孙以昭的《司马相如集校注》,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重点图书,曾多次在《光明日报》、《书摘》、《文献》等报刊杂志上予以推荐、评述,被誉为“校注精译的新版本”。此外,辽宁教育学院教授陈义成的《夫子“与点”之叹乃退自之叹》认为,《侍坐章》中孔子赞成曾哲的言志,正表现了孔子进退行止的人生态度。关于明清时期的散文,集中于作家创作成就的研讨。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俞晓红的《王思任序文说》从散文史的纵横比较中,讨论了王思任序文写作的特征,她认为传统的序文作法或以记叙为主、或以议论为主,而王思任的序文既叙又议,力求新奇;晚明小品与八股难以相容,而小品名手的王思任谙熟八股之道,搜作八股中的“?翅”文字。就学术界论及的晚明李资、公安三袁、张岱小品文创作的洲橄关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冠莹的以李赞、三袁到张岱,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分析,作了进一步的印证。清代作家,重点讨论了姚鼐和魏银散文创作理论。江西财经大学侧教授龙建国的《评姚的“阳刚阴柔讼》认为,姚第一次将众多的文学风格美概括为阳刚与阴柔两大范畴,运用一系列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雄释东放、俊健峭拔、刚劲壮而的阳刚之美和含婉约、修洁峨汾、平演和雅的阴柔之美的特征,并主张刚柔相济、相反相成。湘潭大学李家城教授对较少涉猎的魏祖散文理论,从乘经贯道的思想认识、通经致用的文学主张、反空魂主独创的写作方法、破清规戒律以解放思想的创作态度,以及认定文学与世道兴衰密切相关五个方面作了系统的概述。日本学者须旅健太郎介绍了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日本研究欧阳修散文的概况,并分为三个时期:沁年代前研究的中心是欧阳修的史书和思想,沁年代后期到50年代后期研究的中心是欧阳修的文学,50年代后期以来研究趋于更细致的散文探讨。

一、散文史的研讨

与会学者从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来讨论其特征及规律,是本次研讨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安徽大学朱世英先生提交的《中国散文学通论》(国家重点图书)是一部“自成体系而又富有理论色彩的”散文研究专著,它与散文史著不同,着重从六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散文学作了系统的研究。

一为源流篇,讨论先秦至清代散文理论的发展概况和文体流变的概貌,并理出了散文理论发展阶段性特征:先秦浑沌未分、两汉初见端倪、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隋唐革故鼎新、宋元分菜而后繁茂、明代复古激发新变、清代集通变之大成。二为范畴篇,讨论了古代散文的范畴和本质特征,并指出古人的诗文并提、骈散对举、文笔两分、韵散结合的范畴论,不足以作为今日划定古代散文范畴的依据。三为类型篇,在梳理前人分类的基础上,将古代散文分为三大类:论说散文,包括立论、驳论、序、橄、移等;记叙散文,包括传记、记事、游记、杂记;抒情散文,包括辞赋体、哀祭体、书腆体、序跋体。四为功用篇,概述了古代散文功用说的九种作用,即文以明道、以自然为祖、文以致治、教化中心、文以明志、陶冶性灵、文以明理、“美则爱,爱则传”、文章不朽。五为技法篇,讨论了散文技法的源流,总结了散文技法:立意与达意、取材与剪裁、布局与结构、言事与言理、状物与写人、求达与求工。六为评点篇,第一次概述了中国散文的评点发展史:滥觞于战国,兴起于南宋,辉煌于明清。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究竟遵循何种规律?淮阴师范学院章明寿教授的《古代散文发展规律浅探》认为主要有四点:(1)时代与文章推移呼应,社会现实的影响决定了散文的发展趋向;(2)任何一篇文学散文,都是文与道交融的结晶品,古代散文正是在道与文孰重孰轻、还是并重的论辩消长中向前发展的;(3)古代散文的文字和文体都经历了由简到繁、进而由繁求简,在继承与开拓的过程中完成新的递变;(4)简洁与繁复双峰并峙已成为写文章的共同要求。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原因何在?他主张从两个角度来分类:一按文体分,有散体、骄体、赋体、笔记体、语录体;二按传播对象分,有泛传散文(包括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杂文、离言)、特传散文(包括上传、下传、平传、反传、传神灵)。还指出这样分类的5点好处。骈体文在南朝已臻成熟而完备,它在魏晋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带有阶段性的特点,南京大学副教授曹虹的(南朝美文的衍化)以南朝散文、史论文、理论文为例,描述了阶段性的衍化过程:散文的骈化,傅亮只是骈散合一,颜延之的骈文以典丽缤密见长,表现各体文章骈化的深入,鲍照骈文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史传文的骈化,晋陈寿《三国志》排比振荡而无刻惫求工,刘宋范晔《后汉书》对偶工稳,声律协畅,显示出以骈文论史的高超水平;理论文的骈化,刘拐汲取魏晋以来以俪辞偶语论事说理的经验,使骈文说理的艺术得到淋演尽致的发挥。八股文的研讨引起了不少争议。白城师专田启霖先生的《八股文——竞争文学》认为八股文是应用文,是竞争的文学,八股文取士在全社会出现平等竞争,给封建社会带来积极进取和拼搏竞争的朝气。并指出八股文“是明清文学的正统与主流,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并称一代文学”。不少学者对八股文的价值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八股文存在竟长达五百年,自然有它的合理性,现今的文学史著从散文中一笔勾销,是不公正的,但评价不能过高,能置于与骈体文同等的地位则可以了。也有的认为八股文是应试之作,不可列入散文作品来研究。

二、断代散文的研讨

对断代散文的总体研讨主要集中在先秦、两汉和唐宋时代。先秦散文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靖华认为先秦散文具有“原”的精神,所形成的稼定性、永恒性、自然自由性的特征,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是传统文明的根。西汉散文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而广泛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兆琦就其原因作了分析,他认为西汉散文最显著的特征是人生观上的积极进取性、思想派别的兼容并包性、文体上的综合性。东汉时代的散文与西汉显然不同,趋于平缓而多有模仿,这是唐宋散文家所讨厌的。关于唐代散文的创作理论,南京大学教授张伯伟的《唐代文章论略说》从三个方面作了概述:(1)初唐时期已出现了骈文论的文章如《笔札华梁》《文笔式》《文笔要诀》谛德剥,对骈文的四六基本句式、对偶的基本要求、平仄协调的音韵要求及句端的运用都作了说明。(2)有关律斌论著颇多,尤其是同时期的日本《斌谱》已论及到律斌的句法、结构、用韵、题目等。(3)古文一词在唐代专指单行散体的散文,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主张文与道合一,强调散文写作要有人格的修养和文学本身的修养。唐宋是古代散文发展和繁荣的辉煌时期,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衍的《论唐宋散文的主要成就》认为其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本体的独立,因为此前文学体裁没有真正的独立地位;散文的个性化和风格多样化;散文体裁的改革和题材的开拓;散文创作技法的提高和散文语言的丰富。此外,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张连科对二十世纪的《文选》研究作了概述;华东师大洪本健教授从《宋文鉴》的编选讨论了北宋散文繁荣的若干问题。

三、作家作品的研讨

这是大会讨论中最多的话题,涉及面广,也最为热烈,主要集中在先秦、明清时期。关于先秦作家作品的研讨是多层面的。有谈散文著作整理的。聊城师范学院教授王世舜对《尚书)的研究成就卓著,他的《略论<尚书>的整理与研究)从两个方面讨论了《尚书》的问题:(1)《尚书》的整理方法,他认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流传的原本均不及见,讨论其真伪要持“多闻圈疑,慎言其余”的态度。(2)《尚书》文字的训释,运用甲骨文、金文研究成果还不够,必须注意字词在《尚书》中的语言环境,否则会出现误解、误训。有的考证《春秋》作者疑案。江苏教育学院姚曼波副教授的《你侠记>考孔子作<春秋>》四证孔子作《春秋》,她多方取证考证了孔子作《春秋》确有其事,“孔子所作非‘经’乃‘传’,即今以左氏命名的《左传》篮本”。此说引起与会学者极大的兴趣,韩兆琦教授指出,若有确凿的证据说明孔子作《春秋传》,那将是先秦散文研究的新突破。也有的学者提出疑义和持保留的态度,米寿顺教授、张斌荣副教授认为,《论语》、《春秋经》与《左传》在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上显然不同,因而不敢苟同姚说。有总论作家的。安徽大学教授孙以昭的《庄子散论》专著,从庄子哲学的基本倾向、养生学、美学思想、散文艺术、形象艺术、语言艺术、结构艺术、庄子史迁“互见法,比较、庄子思想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庄子散文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深入论析。其特点在于以文学为主,兼及哲学、养生学,是对庄子其人其书跨学科研究的一部专著。其中舰多创见,如对于《庄子》亦哲学亦文学、亦哲学亦养生学的论述,庄子美学与其哲学、养生学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和美丑的对立与统一的分析,庄子散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原则的阐发以及关于庄子哲学范畴“道枢”、“天钧”、“天倪”的考释等都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此书在散文艺术分析方面,堪称细致透彻,如关于庄子刻画的七类人物形象的分析,六方面语言艺术的论述,三方面结构艺术的概括等,皆自成机杼,不乏新论,剖析具体入微,受到学术界的好评。有总论诸子散文艺术的。安徽大学副教授章抢授的《先秦诸子散文艺术论》专著,所讨论的诸子散文流派,除儒、道、墨、法诸家散文外,还论及到杂家、兵家、名家、纵横家散文。尤其是论及的散文著作相当广泛,有些极少或不被论者提及的摘君书《护子》伊文子)《纵横家书》等,都作了深入而系统的研讨。

四、散文流派的研究

对先秦儒家和道家散文,山东大学教授郑杰文的《儒家散文的不同文化风格及成因》认为,儒家以人际关系为表述对象,其文具有质朴切实的文化风格:道家以天人关系为表述对象,文章多具浪视奇幻的文化风格:从而构成了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两种文化类型。进而以《孟子》为代表分析了不同风格的成因:从学术承传看,孟承孔学,主人际而切近现实、尚圣贤而贴近社会,风格质朴切实;庄继老学,形成洗洋自悠。从地域看,孟为邹人,处礼仪之邦而温文厚朴;庄是蒙人,宋人巫风浪漫影响了庄文。邺下文人集团,是建安文学的创作群体,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诗文流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昊小林的批邺下文人集团的散文创作)从三个方面肯定了他们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1)在文学主张上,以曹丕为代表的强调文学的作用和地位、提倡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倡导不同体裁而风格有异、主张文质相称。(2)散文创作的特征:简明精密,清爽严峨;不拘礼法,思想开放;劲健壮大,文采飞扬;诙谐嬉戏,颇富幽默;形式骈们,整齐错落。(3)散文风格特征,可分为两个小派别:曹操、孔融、陈琳、阮禹尚质,为文质朴自然、爽健豪迈;王、曹植、王架等,作文词彩丰富,清丽华美。

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持续时间最长、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安徽大学教授周中明的《桐城派研究》专著作了系统全面、详实深邃的论述。他从桐城派产生的清朝文化背景、学术思想变迁谈起;再设专章将其代表人物先驭者戴名世、创始者方苞、拓大者刘大槐、集大成者姚、传播者姚门弟子,逐一评析;同时还论及桐城派的旁支阳湖派、中兴大将曾国落、式微期的严复、林纤等。就桐城派散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形响,周先生认为其文学创作和理论主张之所以有生命的经脸,在于既兼收众长,集其大成,又有自己的创造;其文学创作生命力的源泉所在是坚持写实,追求“自然生成,的艺术风格;其能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文派,在于它强调“变”,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关于桐城派必然衰亡的原因,他指出有三点:(1)其思想倾向属于封建正统的,复古而保守;(2)其主要作家已有向形式主义、神秘主义逆转的倾向;(3)反对以口语入文,使文言与口语严重脱节。此外,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何天杰就屈大均散文对桐城派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五、散文文体的研讨

中国古代散文体式丰富,对其分类自汉代始。长沙电力学院教授湛东庵的《略论古代散文的文体分类》认为,古人的分类到姚瀚由公而简有较大的进步,今人又简化为三、四类,但都不令人满意,应当有既不脱离古代散文的实际,又用现代散文观念指导的新路子。《中国古代散文动态美的张力分析》认为经过时代风雨洗礼和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的古典散文,存在着一个美感张力系统,即由坚定自信、弘扬正气、嫉恶如仇构成的道德力,由诚挚深沉、浓郁饱和、丰富复合构成的情感张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方法、技巧对欣赏者的审美心理所造成刺激力量的形式力,各民族都具有的审美直觉力和规范力的文化力,这多元的力的因素产生出美感效应。

六、研究方法和思路的讨论

关于古代散文的研究方法,与会学者颇多关注,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1.宏观与微观并重。

针对曾经一时强调宏观研究而出现架空文献资料的偏向,西北师范大学赵逸夫教授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应当是处理好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关系,要在宏观把握下的微观研究,在微观基础上的宏观研究,这两者偏一不可,宏观研究若没有微观研究为基础,那将是“泡沫”研究。

2.拓宽研究的视野。

古代散文研究如何不断地取得新的收获?张伯伟教授结合近年来出国考察的体会,认为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要有新收获,有两个路子,一是在现有的文献中去发现问题,二是拓宽视野,调查发掘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所保存的中国文献资料,这样会有助于发现新的问题,作出新的研究和新的判断。武汉大学熊礼汇副教授还结合自己与韩国学者多年的学术交往谈了这方面的收获。

3.重编新世纪中国文学史著。

本世纪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中国文学史著的编写有了新的进展,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老人老面孔的现象仍然存在。鉴于此,李家孩教授的《展望新世纪中国文学史著的面貌》呼唤在21世纪里看到面貌焕然一新的文学史著作。这新面貌是什么呢?他认为:(1)应描绘出历史的中国文学整体形象,展示深层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停留在近表层的按时序叙评;(2)应充分显示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以促进未来民族文学的发展,因为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其内容很丰富;(3)评论文学作品应兼顾思想和艺术而更要强调艺术特性;(4)应包含相互辉映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因为现今的文学史和理论批评史有分割之嫌;(5)建国后的文学史著有些重要观点很需要商榷,诸如:文艺起源几乎一律持劳动说,以政治风云左右文学史实而“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汉字的特点,历史文化背景只是作铺垫”等。与会学者还就儒家“中庸”的评论原则、以材料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展开了讨论。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还参观了包公墓、包公祠,考察了徽州文化。会议期间,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漆绪邦教授主持召开了理事会,总结了前三届散文研讨会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吸收了一批新的会员,并确定第四届散文研讨会由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承办。会议闭幕会上,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北师大韩兆琦教授作了深刻而精彩的总结发言,他首先肯定了这次研究会开得很成功,并从散文史的研讨、作家作品的剖析、散文流派的探讨、散文文体的分类、散文创作理论的概述及散文研究的方法等方面,全面地总结了大会所讨论的内容,充分地肯定了与会学者在散文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提出的富有价值的见解;他还针对目前散文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偏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要将古代散文研究深入健康地开展下去,必须具有扎实的学风,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可为标新立异而凭空臆测。 (安徽大学 章沧授 整理)

 


上一篇: 2001年第四届中国古代散文国际研讨会暨年会述要
下一篇: 1998年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述要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
学会动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