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 » 学会动态 »  
1998年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述要
发布者:中国古代散文学会 发布时间:2016-08-17 11:29:02 阅读:  来源:中国古代散文学会

    

       1998年年118日至11日,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由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师范学院、长沙电力学院联合举办。开幕式在湖南师大举行,闭幕式在湘潭师院举行。会长郭预衡、顾问马积高、副会长漆绪邦、韩兆琦、孙昌武、刘衍,和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的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的专家、学者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大会的论文约4O篇。

    会议中心议题:如何深化扩展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这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一)如何看待古代散文研究的现状;(二)怎样认识古代散文的性状。二、使中心议题扩大化、深入化、具体化的专项研究:几种散文文体研究、散文断代研究、作家作品研究。

    一、如何深化和扩展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

    这是会议的中心议题,讨论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如何看待古代散文研究的现状,二是怎样认识古代散文的性状。

    大家回顾了近期的古典散文研究的状况,这首先是检阅近期古典散文研究著述的丰硕成果。副会长谭家健曾向第一届中国古典散文研讨会提供了一份40年来古典散文研究著作目录,此次又向本届大会寄来《近两年古典散文研究著作举要》。此文收录散文通史、通论7部,断代散文研究著作10部,古代散文作家作品研究著作33部,点明了各著作的篇幅、主旨、内容、切人角度、风格特色、优劣得失等,较全面地反映出两年来古典散文研究的概貌。但尚有些疏漏,如作者未能见到李家骥所著我国首部《吕氏春秋通论》等类反响较大的专著,对于一些古典散文研究的优秀论文似也有所忽略。王利锁在发言中认为,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视野的开阔,古典散文的研究较以前有很大改观,取得了多方面的令人注目的成绩。这主要表现为:1、反映一定时代散文创作总貌的、大规模的断代散文总集陆续出版,如《全宋文》、《全元文》等,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2、出版了《中国散文史》、《中国散文通史》、《骄文史论》、《赋史》、《中国散文学通论》等质量高、规模大、影响广的通体性史论著作;断代史和专题性的论著也时见出版。这对了解古代散文的成就、各阶段散文的特点与文学观念颇有启发。3、散文研究由宏通而精细,由普及而提高,许多曾被忽视的问题和文体得到注意。4、古代散文批评理论即 “文话”开始引起重视。5、涌现了一批功底深厚、学有素养的研究专家,而一批中青年研究者也取得可喜成果。研究队伍薪火相传,日渐壮大。

    同时,熊礼汇也指出,近百年来,古典散文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比起古代文学的其他领域的研究来却相对滞后。诸如古典散文的文学性、发展规律、艺术传统如何,又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均未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这除了古典散文创作难,研究难外,究其重要原因,一是受以往社会思潮影响,过分看重古典散文的政治色彩、实用性,很少审察其艺术魅力,漠视和抹煞其文学性、审美特征二是用今人研究现代散文和西人研究“美文”的艺术理论作为评价标准,以致把许多本有特色的古文排除在外,研究范围缩小,不能正确认识古典散文的民族特色、艺术传统和发展规律。所以研究者须转换观念,要从古典散文实际出发认识其文学性、艺术美,不要削足适履,完全套用现代散文和西方美文的美学观念和论文标准。古典散文是一种“映内”艺术,其文学性、艺术美是由它写人心之所明(事理)的艺术功能决定的,是由理、德、辞、气、情五种最重要、最具表现力的质素所构成,而决非靠创造形象、描叙完整情节来显现。这就要求研究者彻底摒弃先时代次思想再艺术的“三段论”思维模式,研究重心要转移到散文艺术上。具体说:一是从文体特征出发,研究作品作家的艺术特色;二是深人研究古典散文艺术理论,建构起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散文批评理论、审美标准和鉴赏方法;三是从整个古典文学的艺术发展趋向来探寻散文的创作规律和发展规律;四是从了解思想文化背景来弄清一家一代散文艺术特色的成因。王利锁还认为,古代散文的研究是冷寂和薄弱的,许多问题的研究还不深人,研究人员过于分散不能相互沟通,许多研究领域还是空白,这说明整体的古典散文研究还未形成强有力的气候,与古典散文的巨大成就极不相称。我国古代散文十分浩翰,要详实准确地描绘古代散文的演进规律、时代和民族特色并非易事;又由于古代散文是一种杂文学的状态,故研究起来非常复杂。目前的研究应力避选题的过分集中,应结合古代散文的具体实际确立研究规范,在课题的深人性和选题的广泛性上下功夫。例如,古典散文可分为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两大类型,散文史的发展也是由实用走向审美。只有重视应用散文的文体特点、风格规范,才能深人了解整个古代散文的特质特色、发展规律和民族特点。再如,与古代散文史相辅相成的古典散文的批评理论和鉴赏理论都是巫待研究的薄弱领域,古“文话”和专题专类资料的收集整理也已刻不容缓。

    要想深化和扩展古典散文的研究,自然就必须正确认识古典散文的性状,对这一问题与会者亦抱着浓厚的兴趣提出了种种看法:

    首先,关于中国古典散文的总体认识,古典散文的范畴、概念问题。米寿顺《中国古代散文的范畴与特征》说,在历代经史子集的四库浩瀚文籍中,相当数量的作品是属于相对于韵文而言的广义的古代散文。如果用纯文学的概念来衡定古代散文,就意味着要把广义散文中的大部分作品排斥在外,显然这是行不通的,它忽视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特征。刘衍先生认为,严格地说,古代没有纯文学性质的散文,“五四”后的散文概念也仍是杂文学概念,纯文学散文是当代概念,不能反映古代散文的真实面貌。因此,研究古代散文要从散文本体的实际出发,尊重中国古代散文的历史状况,又坚持形象性、文学性、审美性的原则。章明寿《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成与审美特质》说,多年来众多学者多认为古代散文中文学与非文学因素交叉相联,不能单用文学性来界定文学散文的标准,只能依据作品的实际来衡定。他认为,一要着眼文章的文学性,这是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的根本界定;二要着眼文章的散体性,这是文学散文在形式上的基本标志,忽视这点散文就不存在;三是介于诗与散文间的文体如赋、骄文,其归属取决于文学性;四是应用文中具有深厚文学蕴涵的应归属文学散文;五是某些以塑造人物典型为主的散体文章应归属小说,处于小说与散文边缘的仍可视为文学散文。

    其次,关于古典散文的特征问题。米寿顺认为,古典散文的显著特征是:1、具有实用性,即古人所说 “尚用”。这是与其他文体系统的质的区别。它是从甲骨卜辞等应用文字发源萌生的,随后又作为先秦史、哲著作的工具而奠定了发展基础,总体是与应用性学术著作始终相联系;而儒家“功利”观念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环境又促使实用性散文特别发达。2它讲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尚文”。这是缘于实用性,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最早的尚文慎辞主张影响深远又形成传统。3、它文体繁富、样式众多,形成他国未有的庞大文体系统。其中只有具有明显文学性的才可视为散文。章明寿则以为古代散文的审美特质,应表现在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散体的形式、多样的手法、精湛的语言等方面。

    再次,关于古典散文的有关形态和艺术辩证法的问题。这是与特性相关联的问题。尹砒廷《论古代散文的动态美》说,古典散文呈现动荡流走的情感、抑扬顿挫的音韵、忽疾忽徐的节奏、回旋往复的旋律、曲折变幻的意绪、波澜迭起的布设,究其原因,都是追求动感美学效应而蓄势蓄能的结果。古人所尚的气势、意境、飞动形神说,无不是把动态美作为品评作家作品的尺码、古散文动态美的流变历程表现为先秦两汉的逞辞尽意、卓厉风发,汉魏六朝的清峻通脱、疏宕超越,唐宋的万解泉涌、旧泊滔滔,的性灵跃动、条达流畅。阮忠《论散文创作的辩证特性》,论述散文创作构思中常见的心与物、形与神、情与理、意与境的辩证关系问题,认为古人创作散文往往追求以心现物、以物入心、以心御物、心物一体的境界。以形传神是散文表现的要义,而形神兼备这种形神关系的最高境界应是以形传神和以神赋形的辩证统一。情胜于理或理胜于情都取决于作家的情趣、意识,从而形成散文不同的表现重心。情理的密切关系正使二者在散文中表现得格外随意洒脱,但情真、理真应成为二者及其辩证关系的基石。意境的关键在于情与景、意与象的联合,散文自有意境,又与诗歌不同,其拥有的形式和表现自由使其意境显得洒脱灵动。而李正西则分析了“气”作为一种推动力在创作中的作用、形态和特点,养气的重要性和质文代复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古代散文的分项研究

    讨论中心议题的同时,更多的论文是作中观和微观的专项研究,而使中心议题扩大化、深人化、具体化。

    1、几种文体的研究。白本松认为重视应用文的社会作用、写作规范和理论研究是我国散文写作的优秀传统,应用文在文学史上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形成了事核、情真、理真、辞畅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古代应用文特别发达和具有文学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社会黑暗,作家无言论自由,一些私人应用文便成了摆脱政治压迫、渲泄真实感情,发挥创作才能的广阔天地。戴云云认为,从散文与骄文的发展、斗争的复杂过程看,散文骄化而又复归散体化的原因是散文的实用性使其更追求语言技巧,汉字汉语的特点给了骄俪化有利条件,社会的审美心理要求和谐与平衡又要避免凝滞呆板。刘再华认为古代游记表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审美经验积累的过程,演绎出古代游记散文从客观摹写自然到融情人景、寓理于景的流变轨迹。郭丹论析了史传文学的美学特征。曾枣庄对宋代地位不同的律赋进行了初步探讨。日本松田佳子考察了民间流传的上梁文。

    2、断代研究。熊宪光指出战国时代“纵横之文”的基本特征是通篇贯穿纵横稗阖之术。其文大率揣情量权,审时度势,指陈利害,掩短诵长,无不聘词驰说,痛快淋漓,权谋之术渗透字里行间,这正是它区别于一般文章的特质所在。张连科则从中国士人的骨续传统、建安士人的骨续之风和建安散文的风骨这三方面论述建安散文的特点及成因,认为中国的“士”素有刚强正直的骨续传统。士人的骨鲤完美表现于文章,就称为“风骨”,其特点为感情强烈,文辞端正刚直。胡旭则从社会现实人手分析西晋散文的特色。指出西晋散文吊古伤怀、顾影自怜、愤世嫉俗、企羡隐逸的内容主题,正是西晋门阀制度腐败黑暗及文人惨遭杀戮的悲剧人生的曲折反映。张新科则撰写了《史官文化与唐前史传散文》。

    三、作家、作品论

    台湾学者史墨卿研究了墨子散文的论辩美、修辞美。陈庆元论述了古文家高澎然的情况.牛鸿恩论述了晚明小品大家陈继儒的生平、思想、文学主张及小品特色。何天杰认为徐渭的散文创作主“真”、主“情”,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对公安派特别是袁宏道的散文创作很有影响。王琦珍认为林纤是桐城文派的殿军,其文情深韵远,天机清妙,颇有意境。韩国学者黄一权则宣读了《韩国欧阳修散文研究的现状与前瞻》的专题论文。(湘潭大学中文系  李意辉、马逸整理)

 


上一篇: 1999年第三届中国古代散文学术会议述要
下一篇: 2005年第五届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
学会动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