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第三十八讲成功举办
——查屏球教授谈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产生
2018年6月29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第三十八讲在文一栋五楼讲学厅举行。复旦大学中文系查屏球教授以“涛声彻耳逾激昂——海外体验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产生”为题,为文学院师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文学院马茂军教授主持,张巍教授、杜新艳老师和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查屏球教授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查屏球教授到日本九州大学任教期间,恰逢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他参加了日方举办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他注意到了梁启超从日本报刊上剪下来的大量汉诗,这些汉诗历来不受中日学界的重视,但却引发了他对梁启超旅日期间思想状况的思考。此后,他同留学日本的学生一同编纂《甲午日本汉诗选录》一书,对甲午时期的日本汉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才有了研究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生成的课题。
查屏球教授认为,梁启超写作《中国少年说》的缘起有三点:一个海外流亡者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一个寄篱人者高度敏感的民族自尊心;一个开始体验海外新世界者的新认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首斥日本人“老大帝国说”,与之前《变法通议》等文有异,体现了一个流亡者极度敏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尊心。《少年中国说》有新年祝词之功能,又向读者报告了自己在新环境里的新感受,这包括:一、在日苦读后获得新知的兴奋感。他寓日一年,博收新知,思想发生了变化,去旧臣民观念,建新国民意识,开始以新旧区分中国,以为新型的民主化国家是新的少年之中国,并为这一发现而兴奋不已。二、与流亡学生交往而形成的青春自信。一批时务学堂学生追随他来到日本,与他渡过了一段难忘时光,师生热血情谊而使之生发的青春自信,坚定了进化论信念;三、旅美航行与夏岛独处的遐思。本文构思于他前往美国旅行的船上与初到夏威夷岛时,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直接体验以及对夏岛民族变异的直观感受,激发了他的使命感与危机感,语多激情。四、演说体的行文风格。在海外政治活动中,深觉讲演之重要,故文多演说体的行文风格。《少年中国说》在晚清产生巨大影响,引得陈三立、杨度等多人引用与模仿。寻绎此文形成的过程,可见海外体验应是构成其时代气息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总结和讨论环节中,马茂军老师认为查屏球教授以广阔的视野考察了《少年中国说》的形成,为研究经典的产生提供了新视角。他用不受他人重视的日本报刊材料,让我们了解到梁启超在日本的真实生活状态。利用国外的材料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成为域外汉学的一个创新点。张巍教授高度赞扬了查屏球教授从海外体验谈文本生成的研究路径,在翔实的材料基础上还原和构建历史,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杜新艳老师表示,听了报告她有很多收获,并就“梁启超获得新知为何出现在十四个月后?”和“梁启超从日本前往夏威夷途中是否思考过立宪制和共和制两种政体的优劣?”等问题,跟查屏球教授进行深入探讨。现场反响热烈,学生们纷纷提问。无论是与讲座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还是讲座范围之外的学术难题,查屏球教授都耐心细致地回答。此次讲座为文学院师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学术交流活动。
撰稿:马玉琴 审核:马茂军
查屏球教授讲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