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之五十二讲
——《红楼梦》与现代小说阅读写作
2019年4月1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之五十二讲在文一栋三楼第二会议室举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万燕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红楼梦》与现代小说阅读写作”的学术讲座。我院的吴敏、凌逾、侯桂新等老师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们参加了此次活动。
万燕首先强调了“读《红楼梦》”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从八岁半开始读“红楼”、至今几十年的阅读经历。所谓“扫雪捧香共读红楼”,从《红楼梦》的第一个字开始,读一段讲一段,这是万燕和她的研究生们“读红楼”的日常。万燕认为《红楼梦》是全息的、宇宙的、文化的,和但丁的《神曲》一样,具有神秘之性、文化之性和诗学之性,但却用小说的路径到达,用三个字归纳就是:气、情、人。《红楼梦》一直被误读,甚至被当成一个三角恋或多角恋的故事。她从两个饶有趣味的故事讲起:巴西间谍获取咖啡苗的故事包含了间谍和情爱的小说原型;威尼斯共和国保护镜子制作工艺的故事又包含了刺杀的小说元素。而《红楼梦》早已囊括了很多小说的元素和类型,包括这两个故事中的情爱和刺杀,王熙凤要灭掉尤二姐,就相当于某种找人刺杀的办法。换而言之,中国小说有《红楼梦》这样好的巅峰和源头,将神话和传统文化融入现实,优秀的现代小说家会汲取这些古典小说资源,如鲁迅的《故事新编》就借鉴了中国的古典神话,进而用现代的方式来解构重构传统。
万燕着重讲述了贯穿《红楼梦》全书的“气”。她请在座的听众一起诵读《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对冷子兴说的一段话,依据“秉正气之人、秉邪气之人、秉正邪两气之人”之说,强调《红楼梦》里面的人物都处在这种完整的宇宙气场当中,并互相影响。她接着分析了第一回与小说的神秘之性。这一回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和神话、戏剧的精华,包括《西游记》、神话、唐传奇,还有《金瓶梅》、《西厢记》和《牡丹亭》里的元素。所谓“神秘之性”,不仅在于宝玉是顽石(美玉)、神瑛侍者、凡界肉身的“三合一”,还在于宝黛爱情有一个神界的背景,超越了世俗的男女故事,但《红楼梦》最后又让小说人物重新回到世俗社会,面对艰难人生,勇敢向上,永不退缩。在这两层意义上,《红楼梦》超越了西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简·爱》表现了普世男女关系,《呼啸山庄》更胜一筹,把人性、爱情交与了神秘的大自然。万燕借用佛教典故“悬崖撒手”来质疑高鹗的续写,认为小说的结尾应该是宝玉出家后与沦为扫街女仆的史湘云结为清贫夫妻。万燕又对“情”进行讲解。她认为,宝黛之情可称为“全息情”,它不仅指男女之情,还有对大自然,对书中提到的崔莺莺、杜丽娘这样一些文学人物的向往。在此背景之下,黛玉葬花就不是多愁善感,而是对整个大自然气物摇动的感应。黛玉感叹昆曲《牡丹亭》、和宝玉共读《西厢》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气韵互通。
在讲到“人”时,万燕强调小说写作离不开空间、时间和人物。她从小说的构思和布局分析了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匠心。曹雪芹写到了神界,但却是把人物放到贾府,进而再缩小到大观园。一部小说如果没有独特的“空间”,人物就立不住。宝黛脱俗的故事只能在大观园的净土中完成,因此必须让贾雨村把黛玉这个“神”带进贾府,再从这个“凶宅”中另辟大观园——这是《红楼梦》的精密布局。在这些空间里,宝玉摔玉、黛玉流泪等情节的妙处在于表现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日本的《源氏物语》在世界文学史上地位很高,尤其被尤瑟纳尔推崇,但也不及“红楼”。《源氏物语》对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写得很透,这种写法影响了很多日本作家。基于这种思路,万燕富于诗意地概括了《红楼梦》的三种气质:其一是《诗经》的纯真清新,宝黛的爱情线就是如此;其二是《山海经》的混沌苍茫,比如第一回和第二回,还有对太虚幻境的描写,这种气质是《源氏物语》所不具备的;其三是《周易》的神秘莫测,大观园里的布局、其间的人物命运跟周易的卦象完全吻合。
在《红楼梦》的启发下,万燕提出现代小说阅读写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故事可以虚构,但生活细节不能虚构。她说,自己创作长篇小说《猫》用了12年时间才得以完成,必须把未曾经历的生活细节落实后,再融汇到虚构的人物身上来;写小说不能粗糙乱写。她举了学生习作中的一些反面例子,如描写熬猪油渣如何地不符合生活常识。相比之下,曹雪芹是一个非常懂生活的人,他懂服饰、诗词、周易、音乐,熟悉和了解生活的种种文化,才可能写出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广大生活场景。写小说一定要从民间生活中汲取滋养,否则就会丧失生命力,譬如贾平凹对神秘的民间文化很关注,他的《商州初录》有篇小说就是写一个风水先生的故事。除了生活细节和民间文化,描写人物也必须要注重各种细节,写小说时一定要忘掉自己,把自己藏起来,写的内容要贴合作品中的人物。曹雪芹寥寥数语就写活了王熙凤的性格,王熙凤的“笑面虎”特征隐藏在文本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的一连串话语值得读者逐字逐句地细读和体会。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等细节也塑造着人物性格,她们代表理想女性的两端,又体现着“钗黛如一”的理念。除此之外,万燕还生动有趣地讲解了《红楼梦》里的许多其他著名场景,如妙玉泡茶、香菱学诗、宝玉折梅、湘云醉卧芍药、黛玉湘云水边赏月等。一个个场景铺展开来,在场的听众都沉浸在小说的诗意里。
万燕最后总结了阅读、写作现代小说的方法。首先要会读好的小说,才会写好的小说。读大量的精品,而且要读懂。除了架构、空间和人物,最重要的还是细节,所有的小说,哪怕是长篇,都离不开细节。房子是一块块砖盖起来的,小说也是由细节构筑的。其次,她提到王安忆曾说小说与故事的区别就像火车、飞机与跑步运动员的区别一样,我们有这么多便利的交通,为什么还要跑步,还要创造世界纪录?这就是人的世界。小说哪怕用神话来表现,一样是要表达人的心理,人的世界。所以,优秀的小说要学会通过细节来建构一个宏大的“人的世界”。
此次讲座,让我们领略到了既是作家又是学者的万燕的优雅气质和独特风采。万燕老师对《红楼梦》的慧心解读、对中外现代小说的精妙洞察、对个人生活经验的重视、对艺术的美学思考,给在场听众带来了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感受,不仅让大家对《红楼梦》这部经典著作日读日新,而且还从写作的角度获得了许多新的审美感受。讲座时间虽然有限,但留给大家的回味和思索却是无限的。
万燕,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美学),兼任创意写作硕士生导师。著有《读解张爱玲:华美苍凉》(中华书局),《画说红楼梦》(东方出版中心);诗集《起风的时刻》(上海书店出版社),长篇小说《猫》(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散文集《心灵的性别》,以及《落红萧萧:萧红导读》《张爱玲画话》《女性的精神》等。主编“当代女学人文丛十卷本”;获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画说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美图书”。2018年秋冬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燕书三部曲”研讨会、长篇小说《猫》研讨会。
拟稿人:彭 琴、梁鸿威
审稿人:万 燕、吴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