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之于奇智教授专场讲座圆满举办
2019年4月18日晚7点,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第五十四讲在文一栋第二会议室举行,西方现代解构主义哲学大师德里达教授的弟子、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人文科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于奇智教授带来题为“知识考古学与人文宏图”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茂军教授主持,文学院李法宝教授、李艳丰副教授、张成华博士等中青年学者以及文艺学、美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等专业的部分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于奇智教授首先谈到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指出知识考古是由实物考古演变而来,福柯倡导使用考古学的方法去挖掘文本,追求真理,真理是事物展露的本来面貌,而求知欲是人的本性。其次,于教授简单梳理了“人文”一词在西方学术界的发展历史,在西方文化观念里,“人”象征着无边无际的海洋、“人文”是漂泊航行于海上的船只、“人文学”则是不同船只串联集结的产物,福柯在他的著作《词与物》中提出知识生产的本质就是人文秩序从发掘到建立的整个经过。随后,于教授对福柯的“系谱学”与“异托邦”概念展开解读,他重点剖析了福柯“异托邦”概念的发源与形成,指出:“异托邦无所不在但要分清楚自己与它的关系”。接着,于奇智教授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涉及边沁环视监狱的论述中生发出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的“环视学”思想,“人生来就是看,要看出一切,看出神妙之物”是当中最核心的观点。自此,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概念基本明晰,广义的考古学指知识考古学、系谱学、环视学,狭义的考古学指知识考古学。整场讲座,于教授反复强调考古学、系谱学与环视学都一致要求哲学与非哲学的对话、文学与非文学的对话、史学与非史学的对话,追求真理的人文学要与探索错误的人文学对话,只有勇于突破,才能真正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学术研究空间。
主体内容讲授完毕后,于教授与现场聆听的文学院师生展开了对话交流,就中西哲学的差异、现代汉语中“哲学”一词的由来、法国留学、生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后,李艳丰副教授就讲座内容进行了点评,他认为,于教授的讲座充满诗意与哲思,是诗与思的融合,并且就“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和于教授互相交换了看法。通过这次讲座,使文学院师生对福柯的“异托邦”、“认识自身”、“环视”等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助于形成时刻学习、时刻思辨的良好学术态度。
撰稿人:阎方正 宋佳佳
摄影者:刘世龙
审稿人:李艳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