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古文选本与古文选本学研讨会暨《古文要籍选刊》 出版发布会在穗举行

发布时间:2020-11-11 16:08:12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20年11月8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古文选本与古文选本学研讨会暨《古文要籍选刊》出版发布会在广州大学城中心酒店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澳门大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以及北京燕山出版社等科研院所、出版社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古文选本研究中涉及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马茂军教授主持,多位专家在理论构建和实际操作层面上围绕古文选本研究相关议题和“古文选本学”的提出进行主题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会长郭英德指出,中国古代散文与西方散文不同,包含大量应用性散文,是生活中重要的阅读与传播工具,其文化地位非常高,文化功能无可替代,古文选本和古文选本学非常值得发掘与探讨。华南师范大学蒋寅教授认为,相对于诗歌研究,散文研究相对滞后,望散文研究逐渐向理论上升,建立起系统的散文理论与批评体系。古文选本是学术界重要的研究材料更是审视作家、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媒介。其中的评点尤其重要,因为它最能体现选评者的眼光和理论深度。此课题的研究必能带动古文选本的研究,培养青年学者,成为华南师范大学有力的学术长点。广州大学戴伟华教授以河岳英灵集为例进行关于选序中的数字记录研究指出每个版本的存在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提出诗歌选本研究比古文选本研究更为深入,可以为古文选本研究提供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王达敏研究员表示,会议正式提出“古文选本学”的概念对古文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并以《古文辞类纂》为例,指出这是姚鼐写的文章学史,通过选本的形式构建了桐城文统,提出了散文批评的重要理论,并在其周围出现了一个选本群,对晚清民国的文章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他提出构建“《古文辞类篆》学”和“桐城选本学”的设想。海南师范大学的阮忠教授强调了古文选本对作家、作品经典化的重要意义,除了选文接受与点评接受,古文选本学的文学接受需更加关注选家接受与读者接受、选本内接受与选本外接受。而且古文选本并未受到文学史撰写者的重视,其文学史意义值得更多的关注。福建师范大学欧明俊教授深感古文研究之薄弱、理论建设之不足,因此建议明确“古文”和“选本”的概念,思考古文选本研究的边界。山东师范大学陈元锋教授认为《古文要籍选刊》的发行为古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并呼吁选本研究者重视对诏令,特别是两汉诏令的研究。暨南大学刘绍谨教授强调了古文选本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意义。上海大学曹辛华教授呼吁学术界给予现当代旧体文学及选本更多的关注。北京燕山出版社王强总经理介绍了362册《古文要籍选刊》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学术与出版能砥砺前行的愿景。羊城晚报社编委、副刊部主任陈桥生谈到了学术的普及化,提出希望学术成果能以读者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与会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古文选本文献的挖掘与考证。对古文选本文献进行梳理与考证的论文在参会论文中占比最重。李矜君(华南师范大学)对宋、元、明三代的古文选本钩沉,对其形态进行历时性考察,并注意到了经部典籍进入古文选本的过程。郑雄(北京师范大学)考述了慎蒙的生平、著述及其所辑《皇明文则》的著录、编选等内容。陈铠婧(华南师范大学)对明代三苏选本书首因袭现象进行整体观照,以此探寻选本形态演进的规律。付琼(浙江财经大学)通过考证吴鼒的《八家四六文钞》与张寿荣的《后八家四六文钞》,在对古文选本版本质量与流行程度关系的思考中获得创见。张莹洁(华南师范大学)考录十一种康熙时期通代类古文选本,并分析其文献价值与文学价值。卢坡(安徽大学)考证了不同版本的《古文辞类纂》的选文篇数。朱光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指出《古文观止》的蓝本之一乃金圣叹的《天下才子必读书》。金曼辰曾肖(暨南大学)概括了《三苏文盛》的编纂思想辨其真伪踪凡(首都师范大学)考辨了清代赋选的同名异实和同实异名。

第二,选本思想及其与学术之互动。诸多学者聚焦古文选本学中重要范畴的内涵。谢婉仪和杨奔奔(华南师范大学)分别从明代和清代的古文选本中探寻“古文”之涵义。汪欣欣(华南师范大学)通过梳理辨析明代“文必先秦两汉”说与其时秦汉文选本的关系,得知明代“秦汉文”的断限上起战国分立之后,下迄三国统一之前,指出明人从文学思想和政治理念两个层面建立复古学术体系,构建秦汉正统的“文统观”。部分学者关注古文选本的选评思想和批评旨趣。黄卓颖(南京师范大学)指出茅坤将“逸调”作为“龙门家法”与古文理想境界,并将其运用于《唐宋八大家文钞》的批评实践,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明代中期以来形貌模仿与谨守门户的复古习气,又以其规范自我创作,使自我文风发生改变。李依蔓(河南大学)在《明文授读》与《明文英华》比较研究中探讨黄宗羲和顾有孝的散文理念,揭示两者之间的学术交融性和地域差异性。王兵(福建师范大学)探讨了康乾时期《御选古文渊鉴》和《御选唐宋文醇》两部御敕选本中的古文观念和文政角力。刘慧宽(上海大学)概括了姚培谦《古文斫》的评点观及其独特的评点风格。还有学者注意到古文选本与学术之互动。林锋(北京大学)在比较《文章辨体》和《文体明辨》的共性与差异时,探析明代文体学发展的转换消息和内在逻辑,以及理学思潮对文体学的影响。郑天熙(华南师范大学)关注了晚明崇奇好异社会思潮下明代古文选本的多维面相。曹阳(暨南大学)论述了实学思潮对明末古文选本的影响。张凯(暨南大学)探析了古文评点与章句之学的互渗。陈沁云(山东大学)关注了章太炎与桐城派在文学理论上的论争,特别是在文体分类和古文创作上。杨新平(西北大学)分析了吴闿生《汉碑文范》的选评思想,展现金石学与文章学之互动。

第三,古文选本视野下的文学经典化。古文选本是研究作家、作品经典化的重要窗口,文学的经典化是在传播中完成的。黎清和刘双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通过古文选本观照曾巩散文及其经典化进程,并探讨了理学思想对古文传统的涵容、实学思潮对古文接受的浸染以及科举制度对古文走向的影响。李法然(首都师范大学)通过考察《二十先生回澜文鉴》与“奥论系”选本探讨了两宋文章典范的递变,认为不同于北宋文章以“宋六家”为代表的经典作家作品,南宋以“奥论系”为代表的文章典范不受士大夫的控制,由“职业文章家”和“能文书贾”等中下阶层士人造就,有别于北宋的独特面貌,反映出文章学的“近世”转向。

其他还有吴微安徽师范大学)关注了桐城派古文选本的教科书性质,揭示其文学教育功能。王思豪澳门大学)考察古文选本“桐城派”古赋观,探寻古文选本的文学史意义。蒋旅佳和廖家燕(陕西师范大学)以渡贯勇《文章轨范钞本》的删编为例,呈现《文章轨范》的域外改编与剪裁之一隅。谷维佳(华南师范大学)注意到《新安文粹》在地域性文献总集编纂的历时性文学生态链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典型意义。

最后,蒋寅教授在闭幕致辞中表示,《古文要籍选刊》的发行将会对古文研究、选本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他深感选本研究之不易,强调做学术需用心,在选本研究中要有“类”的意识,将其置于历史语境中进行整体观照。同时,蒋寅教授对年轻学者寄予厚望,希望他们通过参与项目,培养学术热情,形成学术团队,在学术交流中逐步加深对古文选本全貌的认识,不断刷新选本研究的水平。此次会议依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马茂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古文选本整理及研究”(17ZDA247)。会议紧跟时代潮流,借助视频会议软件,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image.png

撰稿:马玉琴   审核:马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