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讲座回顾 | 唐睿: 从旧物书写时代:80-90年代香港民间生活与人情世故

发布时间:2022-11-29 23:02:15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22年11月21日14:00,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跨文化研究人文交流工作坊系列讲座”系列讲座以Zoom线上会议的形式顺利举行。本项目获华南师范大学2022年对外交流粤港澳大湾区专项资助,项目负责人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吉方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知名作家唐睿老师做了题为“从旧物书写时代:80-90年代香港民间生活与人情世故”的讲座。讲座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张宇老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导凌逾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徐诗颖老师以及全国高校文学院研究生、博士生约4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image.jpeg唐睿老师分享香港民间社区的跨媒介书写)

image.jpeg

唐睿老师

        唐睿老师先阐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并以剧集《狮子山下》及个人书写为例揭示了70-80年代香港民间的社会和价值信念的变化。他认为,社会的变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状态,还影响人与世界、与他人和与自然界的关系,他的作品也体现了对社会变化,尤其是对底层人的生活细节、人情世故、旧物件的关心。在编辑的提议下,他以偶遇的漫画二手书店为原型,创作了“周作系列”小说。


image.jpeg

(唐睿老师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谈及小说创作技巧,唐睿表示,如果每次写作都从零开始构思,可能会较难将自己心中的时代准确地呈现出来,因此他在创作系列小说时选择先设计核心人物和核心场域,再在每一个短篇中进行人物和故事的延伸,这样一来,在保证题材深度的同时也能让创作相对轻松。唐睿在构思“周作系列”首四篇小说时选择了以视觉、听觉和味觉三种不同的感官经验为载体来进行创作,讲述人与旧物的故事。出于推广阅读的目的,他还特地在行文中嵌入了与小说内容相关的书目,也为读者进一步解读小说提供途径。

        随后,唐睿结合香港的文化背景,介绍了港人与唐楼、火水炉、录音带、胶卷相机等旧物品的关系,并强调文艺研究者或创作者需要“缺乏”的经验,否则难以敏锐地发现和理解这些正在消失的旧物品的意义。

        唐睿在讲述听觉的故事时指出,人们对声音的情感是怀念还是恐惧,关键在于怎样看待过去:如果过去与我们有关,即使是陌生的声音,我们也不会害怕,但如果我们与过去是一种割裂的关系,害怕是必然的。这就是《周作的录音Walkman》背后的时代变迁下人情关系的转变。接着,他分享了《周作的即弃菲林相机》的故事和胶卷相机时代的生活经验,点明了这种视觉经验中隐含着记忆和“存在”的关系:在对过去的想象中,事物曾经存在的客观事实,并不会因为人的漠视而被否定或者抹杀;但人如果对存在的事物缺乏关怀或者敏锐的触觉,那就会导致人与世界的割裂,而从某个角度而言,这其实是人对于自身「存在」的否定和抹杀。


image.jpeg

(小说原型书店的短片)


        最后,唐睿播放了关于小说中书店原型的短片,并总结道,文化的传承不只是象牙塔里的游戏,无论是传承三代的书店老板还是文学研究者、创作者,都是构建香港文化的一分子,通过我们的记录延续文化的良好基因是创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要责任。讲座最后,主持人张宇老师对唐睿老师的分享做了精彩的总结,与会人员围绕怀旧、记忆、空间等话题进行提问,并得到唐睿老师的耐心解答。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image.jpeg

(主持人:张宇老师)


(撰稿:梁玉婷;审阅:凌逾、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