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文学院博士生党支部前往广州市文化馆,开展了以“粤韵颂党史,文脉砺新程”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增强党员的文化自信与历史使命感。
在导览员的带领下,支部成员参观了文化馆内的常设展《花城百花开——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该展览通过丰富多样的展品和展示形式,全面呈现了117项广州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及265位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带领观众领略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展览共分为多个展区,一楼的象牙雕刻展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极具岭南雕刻特色的53层象牙球,工艺精湛,每一层都薄如蝉翼,精美绝伦,展现了广州传统工艺的高超水平,让在场的支部成员无不惊叹。
二楼的“粤韵流芳”“岁时节庆”“食在广州”展区,展示了传统表演类、舞蹈类、民俗类以及传统美食类非遗项目。党员们仿佛置身于广州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热闹氛围和广府美食的独特魅力。
三楼的“医养岭南”“南拳强身”展区,聚焦传统医药和武术类非遗项目,凸显了岭南人民对健康养生的重视和传承。四楼的“广作华彩”“羊城古仔”展区,展示了传统工艺美术类和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体现了广州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楼的传承人荣誉殿堂,展示了传承人的基本信息,还设置了非遗电子地图和捐赠名录等展项,生动展现了广州非遗的传承脉络和发展现状。
展览中的数字化交互活动尤其吸引支部成员。蔡嘉洋同志亲身体验了广东传统中医针灸术的体感交互游戏,通过有趣的互动方式,深入了解了传统中医的奥秘。这种创新的展示手段,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观结束后,支部围绕“文化传承与文明赓续”展开专题讨论。许灿荣书记结合近期调研经历提出思考:“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界定,不仅依赖甲骨文等文字实证,更需关注习俗、技艺等活态文化载体。正如凉茶配方、南拳招式虽无青铜铭文记载,却以口传心授跨越时空,这正是文明延续的韧性。”他举例夏商周断代研究,指出考古发现与非物质遗存共同构建了文明认知体系,强调“非遗作为文明‘活化石’,为破解‘何以中国’提供了独特视角”。他还介绍了广州其他值得参观的文化场所,鼓励同学们结合自身研究,进一步探索广州丰富的文化资源,感受非遗的魅力。
本次活动以传统文化赋能思政教育,让支部成员们透过非遗触摸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无论是粤剧唱腔中的家国情怀,还是茶点和凉茶中氤氲的广式风味,都彰显着“日用而不觉”的文化认同。许灿荣总结道:“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其文化基因中既有守正创新的广作精神,也有兼容并蓄的海洋胸怀。这种特质与党的文化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启示我们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
撰稿:彭诗雅
图片:许灿荣、燕思睿、彭诗雅
初审:许灿荣
复审:张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