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青蓝·文谈 | 从文学院到创业路:黎泳恩的成长与蜕变

发布时间:2025-05-12 10:04: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双秩芳华,岁月如歌;

筑梦廿载,再谱华章。

为深入挖掘文学院校友成长成才经历

传递校友情谊,发挥朋辈力量

总结学院办学成果

在喜迎建院20周年庆典之际

学院党委打造“百时奉献先锋岗”品牌

特别策划并启动

“青蓝·文谈”校友专访活动


image.png 



首期采访对象为拟任文学院校友会秘书长黎泳恩。黎泳恩是华师文学院2014届校友。对她而言,文学院的四年是一段充满成长与收获的旅程。在这里,她不仅汲取了知识的养分,也一步步地锻炼自己,一步步确定人生方向。如今的她,更是带着文学院给予的力量,开创了语言艺术机构,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立足专业,扎实学习

image.png


回忆起在文学院的学习时光,黎泳恩直言:“文学院的课程为我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她特别提到,《现代汉语》《教师口语艺术》等课程让她受益匪浅。老师们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她对语言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她后来的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同时,作为一名师范生,文学院提供的师范技能仿真训练和微格实训平台,让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这些专业训练不仅提升了她的教学能力,也让她在语言艺术领域的实践上有了更深的造诣。正是这些专业知识的积累,让她毕业后走上讲台时可以更从容更自信,让她在创业之路上能够将语言教学与多元表演相结合,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专业性的课程,激发孩子们的思维与创造力。

 

躬身实践,扩宽视野

image.png


除了专业知识,文学院丰富的校园活动也为黎泳恩提供了锻炼工作技能的机会,让她做到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在校期间,她积极参与学生会、武术社和书法社等社团活动。学生会的工作让她学会了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而武术社和书法社则让她在兴趣中培养了耐心与专注力。这些经历不仅让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让她掌握了实用的工作技能,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了准备。

黎泳恩坦言,这些技能在她创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团队管理、活动策划,还是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她都游刃有余。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她和团队积极应对挑战,通过线上分享会和讲座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持续提供价值。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正是她在文学院期间通过实践积累的宝贵财富。

 

文学底色,浸润人心 

image.png


在回忆起母校经历时,黎泳恩说感谢华师给予的美好回忆,文学院不仅为她铺就了职业道路,更以人文精神的浸润塑造了她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生活态度。那些在文学院课堂和活动中沉淀的养分,早已融入她的生命底色——无论是专业课堂上对美的感知,还是书法社里一笔一画的凝神静气,抑或是武术社训练中磨炼出的坚韧意志,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她:生活应当如剑般果断,也需如诗般丰盈。即使初入职场便获得稳定的教师工作,她仍选择勇敢走出舒适圈,与文院校友携手创业,将语言艺术与多元表演结合,开辟全新的教育模式。这种勇于尝试、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文学院赋予她的宝贵品质。

文学的滋养也让她慢慢懂得了用诗意装点生活,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探索。工作之余,她广泛发展兴趣爱好,积极参加马拉松、健身等运动,还学习了古琴等传统艺术。她认为,运动不仅让她保持健康的体魄,也让她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平衡与放松;而学习古琴则让她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她说:“文学院教会我,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止于书本,而是把知识融进生活的每一寸肌理。”

 

image.png 

 

根系华师,精神传承

回顾四年的文学院生活,黎泳恩感慨万千。这四年让她从一个懵懂的学生成长为充满幸福感的人。作为文学院校友会秘书长,她在联系校友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校友们对母校的热情。她笑着说:“不管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后,文学院的学生之间都有着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我们不仅关心彼此的发展,也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动态。一句‘华师文学院’,就仿佛遇到了家人。”

 

值此文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黎泳恩希望文学院的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带着文学院的烙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她的故事不仅是对文学院教育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每一位学子的激励:无论选择怎样的道路,文学院赋予的一切,都将成为我们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文字:“青蓝·文谈”校友专访团队余思彤 韩越

图片:受访者提供

指导老师:陈立群 王凌云

初审:曹奥琦 王凌云 余润芝

复审:陈立群

终审:段吉方 崔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