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文学院“人文学术自由谈”第十二期举行

发布时间:2015-05-19 07:40: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院“人文学术自由谈”第十二期举行

 2015年5月15日上午,文学院“人文学术自由谈”交流活动在大学城校区文一栋第二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期自由谈的主讲嘉宾是文学院的陈志扬教授,主题是“文本细读的意义与方法”。本次活动由李光摩教授主持,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杜新艳老师以及文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共30多人参加。

报告伊始,陈少华院长肯定了文本细读对中文专业学术训练的重要性。

陈志扬老师结合高校文学史教学及中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欣赏的现状,主要从文本细读的重要性、文本细读的方法、文本细读的策略三个方面与老师、同学们就该主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         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文学史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史”或“论”,轻文学作品,而部分学生亦满足于这种跳过作品的主体性阅读,直接记忆教师或者教材关于该作品的观点或结论,无视自己的活生生的文学感受的模式。这种现象,使得文学史教学有必要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原著,细读经典文本。其次,从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来看,文学作品作为四要素的核心与桥梁,应该成为文学欣赏、文学创作的基础与核心。再次,从社会需求来看,高校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好的文学审美能力以及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的文学史教育有必要向文学作品倾斜。最后,细读文本是从事科研活动的基础。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陈志扬老师将文本细读的方法概括为文本内的阅读及文本外的阅读两种。文本内的阅读是指具体的着眼文本。这种细读指向的文本的言语性、修辞与结构、文体的法式。即强调文本语音、语义、修辞方法、文章结构以及所使用的文体的重要性。文本外的阅读是建立作者、作品与外界的联系。这种细读方法指向的是文本与作者、文本与文本。即要求读者在细读文本的时候对作家的思想、经历、人格及所处环境有一整体的了解。同时,要通过与其他文本的比较来深入认识文本的内涵,这种比较包括相同内容不同文体所产生的差异、相同内容在不同年龄段作者笔下的差异、同一作者不同阶段作品的风格、同一作者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差异等方面,读者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双向回环地分析文本。

三、文本细读的机制与策略

将文本细读确立为文学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后,陈老师尝试了以下几点较易执行的机制与策略:

课外的“细嚼慢咽”与“囫囵吞枣”。在每学期文学史课程开课之初,教师列出相关书目,并指明重点阅读和一般阅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即通过广泛阅读来构建文学史视野,通过文本细读来提高文本鉴赏能力。课内的“以鱼授渔”与“摸石过河”。即先由教师师范,然后由学生来分析作品,再由教师补充讲解。成绩评定的“双杠杆”。即利用评分的杠杆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如在平时成绩的作业环节要以文本分析为主、增设文本考察环节、考试试题加大诗词阅读天空和作品分析等。

在自由谈的交流讨论环节,文学院的老师和同学针对陈老师讲述的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古音与当今语音差异及古音基础薄弱对阅读古文的影响、文本细读是否有局限性及过度解读、文体辨别等问题。现场气氛轻松活跃,谈论的问题具体而实用,正如杜新艳老师所说,文本细读意义重大,这种意识应该加强,在课堂应该落实,同时,需要探究更多具体的执行方法使其广而传播。

李光摩教授总结此次的“人文学术自由谈”活动。他指出,文本细读直击五四以来文学史、文学概论等重外围轻文本的弊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以文勾史”。希望陈老师的这次讲座,能够引起同学们对文本细读的重视,通过文本细读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感知能力。

拟稿:王俞   审核:李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