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文学院“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第三十四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8-03-27 09:00:12    来源:文学院“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第三十四讲成功举办

文学院“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第三十四讲成功举办

                   ——川合康三教授谈中国古代文学的规范与表达

 

2018年3月23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第三十四讲在文一栋五楼讲学厅举行。日本国学院大学川合康三教授以“文学的规范与表达——试论谢灵运《述祖德诗》”为题,为文学院师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文学院张巍教授主持,蒋寅教授、陈志扬教授、肖少宋老师、杜新艳老师和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川合教授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激起师生们听讲的兴趣。他说自己给学生讲课时一般都会先提出了两个问题:“对于中国文学,你喜欢的是中国还是文学?中国文学最大的特色是什么?”通过分析和解答这两个问题,川合教授指出,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最大的特色是固定传统的长期延续。

接着,川合教授从六个方面讲述了《文选》范式地位的确立。第一,“《文选》的流行”。通过考察初唐到盛唐时期流传的总集数目,川合教授发现《文选》日益受到重视。且与其他总集相比,《文选》的卷数适中,这是其流行的一个有利条件。第二,“总集编辑的典范”。《文苑英华》等唐宋时期重要的总集体例与《文选》相似,表明《文选》已成为当时总集编辑的典范。第三,“对《文选》的尊重”。川合教授利用《旧唐书》《唐会要》《唐国史补》《唐摭言》中的相关材料,证实《文选》在唐代地位极高,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与尊重。第四,“成书时期”。《文选》成书于六世纪初,此时还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和《玉台新咏》等重要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和文学总集,说明当时的文学与文学观念已相当成熟,而《文选》收录的是规范的文学作品,是文学典型,具有代表性。第五,“收录的范围”。川合教授指出,中国古代是一种大文学观,同现代的文学观念相比,《文选》收录了很多应用文,但仍以诗赋为主体。第六,“诗的分类”。《文选》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类别,体现出了承袭《诗经》传统的意味。因此六朝隋唐时期,《文选》地位越来越高,其范式作用也随之确立。

川合教授进而以谢灵运的《述祖德诗》二首为例,具体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规范与自主表达间的互动关系。川合教授将两首诗的内容和史实进行对比,发现这两首诗虽然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学规范,但实际上表达的却是诗人自己的感受。第一首讲谢灵运之祖父谢玄功绩突出,却跟诸多先贤一样不求褒奖;第二首讲谢玄战绩辉煌,但在提出北伐计划时遭到反对,因此归隐山林。这种写法虽然符合中国传统文学规范,却与谢玄接受爵位、并未归隐的史实不符。川合教授进而指出,第二首诗实际上写的是谢灵运自己的遭遇,借此道出自己的遗恨,表达自己仕途受挫的愤懑之情。因此,川合教授认为,中国的文学作品要求符合一定的规范,作品也逐渐类型化,但规范背后藏有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研究文学应先考察其规范,再看其具体的表达。文本具有开放性,读者可以在文本预设的前提下自由理解作品。川合教授在讲授过程中不仅深入细致地进行文献分析,还多次引用西方文学理论对比阐述,充分展现出了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的学者风范。

总结和讨论环节中,蒋寅教授认为川合教授的讲座展现了日本学者的治学特色,并指出域外汉学家当中,日本学者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异常突出,这与他们使用训读法有关,而问题常常在细致的阅读中产生,这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张巍教授也对川合教授扎实细密的治学作风,特别是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数字的分析能力表示敬佩。现场反响热烈,老师和学生们纷纷提问,川合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师生们的问题。此次讲座为文学院师生进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学术交流活动。

撰稿:马玉琴   审核:张巍

川合康三教授报告.jpg

川合康三教授报告

蒋寅教授发言.jpg

蒋寅教授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