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文学院“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第四十二讲暨校庆85周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8-10-22 12:10:09    来源:文学院“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第四十二讲举办

文学院“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第四十二

暨校庆85周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赵稀方教授谈后殖民理论与当代西方理论

——获批学校“砺儒讲坛”资助

2018年10月19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第四十二讲、跨界创意文化系列讲座之五在文一栋五楼讲学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赵稀方先生以“后殖民理论与当代西方理论”为题,为文学院师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

赵教授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20世纪海内外中文文学”重点学科负责人,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论著有《小说香港》《翻译与新时期话语实践》《中国翻译文学史》(新时期卷)、《翻译现代性》《后殖民理论》《理论与历史》等,为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人,台湾成功大学、东华大学、波兰罗兹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曾应邀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波兰等地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演讲。此次活动由文学院凌逾教授主持,远道而来的龙其林教授、陆杰副教授、陈庆妃博士、汤俏博士、刘秀丽博士、本校的申云同博士以及现当代文学专业、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上半场讲座赵稀方教授从中国学界对待理论的态度谈起,概括出“套用”和“拒斥”两种极端的方式,指出理论作为一种“方法”,需要从历史脉络中加以考察。因此,报告首先梳理了后殖民理论的纵向知识谱系。赵稀方教授将反殖思想区分为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不同的阶段和类型,引介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意在突出其学术贡献。譬如,在谈及《白色神话》(罗伯特·扬著,赵稀方译)一书时,赵稀方教授给予如下评价:它首次系统深入地谈论了萨义德及其后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的思想,确定了萨义德等三人在后殖民理论中的核心地位;还谈到了其先驱塞萨尔、法侬等人,这又给后殖民理论的溯源提供了线索。

随后,赵稀方教授将后殖民主义置于当代西方理论当中,横向思考各个思潮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后殖民与后现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最好的方法是具体讨论每个后殖民批评家与后现代的关系,否则容易陷入似是而非的境地。于是,他逐一介绍了阿希克洛夫特、萨义德、霍米·巴巴、斯皮瓦克、德里达、罗伯特·扬、阿罕默德等人的观点,指出其观点交锋背后的理论资源。同样地,他以相似的方法辨析了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既着力于各类思想流派之间的交融与交锋,又彰显其独特性,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让人受益良多。

此次活动一改传统仅仅以主讲人讲授为主的模式,下半场为对话访谈,主持人引导现场观众提问,增加了赵教授与师生之间更多的对话和交流。老师们和博硕士、本科生们纷纷抛出问题、提出疑惑,现场讨论气氛热烈。赵教授结合后殖民理论的语境,针对具体问题做了详实的解答,赵教授就后殖民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后殖民视域下的香港、台湾经验作了更为深入的补充。他指出,理论和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修正后殖民理论成为可能。针对学生们对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之间存在的困惑,赵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指出,做研究一定要从最根源的部分入手,在将自己研究对象搞清楚的基础上把读书的范围放大,融汇贯通,做到作家与作家之间的比较,文本与理论之间的对话。详尽的访谈对话另见报道。最后,主持人就当下华文作家的多语写作等方面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现场学生也纷纷畅谈了自己对本场讲座的体悟以及收获,讲座在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

拟稿:霍超群      摄影:刘    审核:凌  

赵稀方教授.jpg

赵稀方教授

赵稀方教授与师生合影.jpg

赵稀方教授与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