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古代文学教学与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年12月17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清代文学研究中心与南京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新时期古代文学教学与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多位知名学者出席会议,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参会。
会议开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茂军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分别致辞。马茂军教授对南京大学诸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徐兴无教授表示,新时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学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希望通过南北学术的交流,获得共同发展。
本次研讨会分为小组讨论和主题发言两个环节。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教授介绍了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及近期工作重点。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目前主要承担三个项目,一是《全唐五代诗》的搜集和整理,在周勋初先生的带领下已完成初、盛唐诗的整理,中、晚唐诗已完成初稿;二是承担“江苏文脉工程”中“文献编”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三是承担2010年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献文化史研究”,项目研究工作已接近尾声,即将结题。程章灿教授和与会学者分享了自己学习和研究石刻文献的历程与心得。首先是要了解石刻文献的目录、存世情况等,对其进行史料学研究;其次可以按家族、地域等主题,对其进行史学研究;第三是从文化角度研究石刻文献。曹虹教授讲述了自己研究方向从佛学到清代文学研究转变的过程,并指出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越来越注重国际化,强调学好外语的重要性。赵益教授指出文献研究为文学研究的基础,而从文化史角度又可以开拓文献研究。俞士玲教授认为,文献研究者的理论训练普遍不足,应加强学习西方理论以开拓视野,且要学其精髓。巩本栋教授近年来集中于宋代文学、文献和文化的研究,认为应将三者结合起来做综合性研究。他着重强调应将宋代文学放入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研究,如研究北宋文学不应忽视党争问题,研究南宋文学要注意宋金关系、文学与礼学关系等问题。徐雁平教授介绍了自己多年从事研究工作的心得,即学术研究离不开兴趣与坚持、应变与合作。学者除了对学术怀有兴趣,还要有人文关怀。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应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积极与团队成员合作,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面对时间碎片化的问题,可以转换自己的工作方式,在应变中求发展。刘重喜副教授主要从事“杜甫与清代诗学的理论建构”的研究,并在探索书学与诗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郑墡谟副教授通过回顾在韩国成均馆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学习的历程,呼吁中国学者多与域外学者交流,给予域外汉学更多的关注。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左鹏军教授对代表发言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了团体合作和端正态度的重要性。
下午,大会进行了名为“古代文学研究的理念与方法”的主题发言,由华南师范大学清代文学研究所所长蒋寅教授主持,张伯伟教授和徐兴无教授分别作报告。张伯伟教授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数据库和搜索引擎不断涌现,获取材料不再那么艰难,而选题意识、学者的判断力显得更为重要。张伯伟教授表示,应积极探索一种融合传统和现代理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一种自立而又不孤立于西洋学术的研究方法,从而达到建构中国理论与方法的目的。徐兴无教授结合自己对中国通义类文献的研究实践,探讨了在材料较少、文本不稳定的情况下所采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指出当研究受材料限制时,可以追寻意义研究。中国传统学者与西方学者的冲突,通常是研究对象和目的不同造成的。以往中国学者追求的是“文献—知识”型的可验证的知识,而西方学者则追求“文本—意义”型的知识。文学的文化研究拓宽了文学的研究空间,也是富有发展潜力的方向。应将中国的民族文学放在世界文学范围内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则通过比较而具备了共性,同时又不泯灭个性。
蒋寅教授对主题发言进行总结。他表示优秀的古代文学者经常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多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作品的判断力、鉴赏力和感受力。另一个是要有理论意识,通过学习和甄别前人的理论,建构理论、超越理论,甚至发明理论,以达到帮助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会议还设置了自由发言和提问环节,与会学者坦诚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讨论,会议气氛自由活泼,实现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本次会议的召开,必将对我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撰稿:马玉琴 审核:马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