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华南师范大学第十七届“勷勤论坛”文学院分论坛之“博以通达,思以聚文”文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大学城校园召开。本次活动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党支部协办,文学院蒋寅、陈志扬和李艳丰三位教授作为评审专家出席本次论坛。
图1 论坛开场
本论坛旨在提升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激发学术热情,拓展研究视野,增进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论坛以线下汇报与点评的方式进行,现场共有十三名博士生参会,分为上、下半场汇报,论坛氛围积极融洽,学术探讨激情热烈。
图2 参会现场
汇报正式开始。向芬以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与《湘行散记》为研究文本,分析了印象与现实时空重叠之下沈从文的自我形象。苏钰婷以番禺邬氏家族文献为例,介绍了岭南文人家族的文献生成与留存。黄小玲从《杜诗攟》的简介、论诗性情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杜诗攟》的评诗特色及诗学意义。谢文军汇报了《苦闷的象征:中国形象的诗性书写——以断层时期(1966—1998)的印尼华文文学为例》,他先是介绍了研究背景,接着从“诗词运思”“节日展映”“集体写作”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王涵汇报了《武丁時期卜辭的“兄丁”問題》,她先是分析了“兄丁”已有研究成果,接着具体分析了王卜辞中的“兄丁”与非王卜辞中的“兄丁”,最后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薛幼萍对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她先是介绍研究缘起,接着从论文摘要、主要内容、复盘反思和修改方向四方面进行了介绍与总结。吕壮以21世纪为时间节点,对苏轼文进行研究综述,将现代化技术融入文献检索当中,并简要说明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图3 博士生进行汇报展示(1)
彭诗雅从尺牍选本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其编刻与出版两个方面,分析了明代尺牍选本的生成与流通。谈日星将广州话中的“系嘛”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话语互动功能及多模态表现。马誉萌汇报了《杜诗使用汉光武帝相关典故研究》,她从杜甫使用汉光武帝相关典故枚举、用光武典故表达对唐王朝中兴的渴望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写作思路。张刘丽从陆陇其著述在朝鲜半岛的流播、陆陇其理学在朝鲜后期的接受、陆陇其“小学”辩证思想在朝鲜后期的影响三方面分析了陆陇其学说在朝鲜后期的接受及价值。陈蕾从“历史相位”“文化解读”“交互共生”“跨文化伦理与翻译本质”论述了科尔曼《画谱》的学术研究型翻译。鲁娟从对开放的文本阐释学、“过度阐释”中的阐释学立场、阐释学的限度与“文本意图”和文本阐释学的价值与局限四方面阐述了艾柯的文本阐释学理论。
图4 博士生进行汇报展示(2)
图5 博士生进行汇报展示(3)
学生汇报完毕后,三位教授分别展开了点评。李艳丰教授首先肯定了论坛的意义,认为它展现了博士生的学术风采与文学功底。老师指出,同学们的论文具有观点鲜明、论证富有逻辑、材料详实的优点,同时也存在题目太大、理论支撑有所欠缺、论文结构不够严谨的问题,并给予修改建议。
图6 李艳丰教授点评
陈志扬教授认为本论坛激发了博士生的写作热情,也指出学生的论文中存在问题意识薄弱、视野不够开阔、理论理解不够全面的问题。老师提醒,大家应该在选题时尽可能调动自己的问题意识,并注重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理论知识。
图7 陈志扬教授点评
蒋寅教授希望同学们增强汇报控时的能力,并肯定了同学们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也能够关注到新的角度。但有些论文内容过多,学生应善于抓住核心问题进行分析,并着重阐述论文的创新点。
图8 蒋寅教授点评
三位教授点评结束后,工作人员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并邀请评委老师合影留念。
图9 颁奖环节
图10 评委老师与参会者合影留念
本次论坛为博士研究生和教授们互动交流搭建了开放的平台,师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促进博士生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撰稿:刘沛然
摄影:徐夕茹
初审:左嘉淇
复审:许灿荣
终审: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