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术动态 »  
陈碧秋:谆谆教诲,桃李花开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5-07 22:24:19 阅读:  来源:

    

陈碧秋,广东东莞人。1951年考入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后院系调整合并进入华南师范学院学习。1955年任教于广东教育学院(现中山三院),文革时期调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发表过《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述评》《论秦牧散文的艺术风格》等,和其夫陈其光著《秦牧散文欣赏》,并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采访、撰稿 | 林嘉慧

编辑 | 孙天冰



我们在下午两点半的时候到达了陈碧秋老师的家里。陈碧秋老师的家温馨而简洁。摆满两面墙壁的书本,令人一看便知是书香门第。老师还热情亲切地准备了茶品。坐在沙发上,老师大方的微笑和问候安抚了我们紧张的心情。伴着缕缕令人心旷神怡的茶香,我们开始了与老师们的访谈。令人惊喜的是,一同接受访谈的还有陈碧秋老师的丈夫,同为华师退休教师的陈其光老师。


1.jpg

▲陈碧秋老师和陈其光老师



曾经沧桑:苦中有乐


 “我们那个年代比较复杂,我们是院系调整①前入大学,我是51年,当时考的是中山大学里面的一个师范学院。后来院系调整了,那个你看校史就一定会知道,我那一届,院系调整合并去了石榴岗。后来我们入学还参加土改,回来就在黄华路了,当时我们华师就在那。合并了广西大学教育系,岭南大学,海南师专,文理学院,当时叫华南师范学院。我本来不读中文系的,读教育系,后来到了三年级,可以多选一个专业,我就选到中文系。”陈碧秋老师如此回忆道。

在那个物质条件不发达的年代,陈碧秋老师选择师范专业的理由很简单:“为什么跑去中大师范学院,因为它没有中文系,中大有个文学院,为什么不考文学院?只有师范专业才会免费,不用交食宿。每个月有两块钱助学金,就因为这个。那个时候两块钱很有用啦,伙食费一个月才六七块。我们毕业以后才九块钱一个月。那两块钱相当于现在有几十块。五分钱一个鸡蛋,一碗红绿豆糖水。学校外面一条泥路,两旁是用草寮搭的小食店小卖铺,那里有糖水卖。”


2.jpg

▲国立广东大学(中大的前身)主楼,图片来自中大官网

当时老师们的求学条件也是十分艰苦的,物资有限,什么东西都可以拼拼凑凑,只要可以念书,再难的条件也不是问题。对他们而言,学习的机会是珍稀的。“一心只是读好书”。但即使在那样有限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也丝毫不缺乏活力。条件再难也有相遇相知,相依相守的温情。舍友互相帮忙打饭,用被子保温;和喜欢的人一起看书,自带灯泡在教室里学习……“我们没有课室这种东西,都是茅棚。大门进来的一带,都是茅棚,用竹和葵编织成的东西当围墙。那个时候都是泥地来的,没有水泥,条件很艰苦,下雨都是打赤脚。那些茅棚就在那个孔子像那里,当时那里有一个大礼堂,其实就是大茅坪,也叫大饭堂,可以坐两百多个人,等开会就把桌子挪开,桌子可以拆了靠边的。每人都有个小凳子,以前每个礼拜都有民主生活会,大家就拿个小凳在草地上坐。我们以前读书,生活比较呆板,也有社会工作,我们在校学生会认识,我们的学生工作一般在四点半以后,不会占用四点半以前的任何时间。我们以前是五十分钟一节课的,下午两点半到四点半也是学习,社会活动别的工作,准备节日的墙报啊,小刊物啊,排练节目啊都四点半以后,所以我们经常赶不上饭,五点半之前干不完。当时的饭堂八个人一桌我们文科的总的比较斯文,那个我们去晚了同学会留饭,拿回宿舍用被子包着,它就不会冷了。有时候没有交代,我也不会没饭,他(陈其光老师)就会,男同学,哈哈。没有饭就很麻烦了,你又舍不得那个钱到外面去吃。我们所有社会工作不管你干什么方面,体育文娱也好,都在四点半以后,四点半以前一节课都不会浪费,很死板的。每个礼拜有一个时间表,除了上课,空出来的时间要干嘛,有一个学习计划,你还要小组交流,很多集体活动。以前周末才一天,我们也没有出去,没有钱,在学校也是读书,有的同学好了他们会散步,走小路,我们两个就比较少,基本没有到外面散步,比较多就是找一个课室在里头看书学习,晚上课室没有灯,我们还要自己准备一个灯泡,你去了把灯泡安上,走了就带走。你要准时回宿舍,宿舍会关门关灯,那我们就把灯泡带回去。除了在学生会工作,平常就找一个地方一起读书。我记忆中没有去哪里。读书没有现在的媒体那么发达,思想也比较死板,没有现在的人那么活跃开阔。我们一心只是读好书,将来国家分配到哪就去哪,就算是很落后的山区也要去。我们分到大学,当时是全优生,不过我们那届没有纪念章,他们这一届有,优等生章就是成绩全优,五分满分,是学苏联的五分制②。”

在那个刚稳定的年代,他们的求学生活与政治运动紧密相连,见证了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那个时候政治运动很多,每个礼拜很多,每次政治运动一来就有很多政治报告,小组讨论,反这个反那个。真的很可笑,我们帮老师思想改造,我们帮老师去动员他交代有什么问题,太多了这些。建国以后的五大运动嘛,解放后,三反、五反运动,镇压反革命这个更厉害了,都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参加了三青团③,这个党那个派的都要交代,老师多学生也多,民主生活很多。当时很多学生都是高中毕业就去工作了,解放了才又回来读书,不像现在。”

陈其光老师对这段回忆有很深的印象,“1951年思想改造运动④,针对老师,学生帮老师改造思想。53年三反五反⑤。55年肃清反革命⑥,镇压反革命运动⑦,有些年轻人参加了三青团,有年纪大的参加了国民党,在里面任职,这些都属于要交代的问题。57年反右派斗争⑧,这个厉害了,我搞当代文学的嘛,反右斗争的作品很多。58年大跃进,也是莫名其妙的,大炼钢铁,家里的铁门铁锅拿去上交,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钢铁产量虚高。59年反右倾⑨,右倾就是保守,反思想保守的人。60年经济生活紧张⑩。大跃进的时候吃饭不用钱,人民公社嘛,大锅饭,结果三两个月就吃光了,那个时候生活很紧张。我是56年开始教书,她55年派到广东教育学院去,后来调回来,那个时候我们分的粮食也很少。那三年很苦,大家都是饿肚子,饭都是定量,一个月男的顶多28—30斤,她们更少,24—25斤,哪里够吃,那个时候什么都要票,布票粮票牙膏也要票,凡是买东西就要票。满身都是票,就是钞票少。62年以后,慢慢好转。64年来了个四清运动⑪,我们这些老师都要带着学生下到农村去搞四清,对象是生产队的干部,个个都要被整。我是去西湖大队那边,那些农村干部也很苦,本来没什么问题也要集中起来学习,我们就带学生下去帮他,启发他交代问题有没有贪污多吃多占,搞了一年。我们四清也很苦的,三不吃,不能吃鸡、蛋、肉;和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农民有的吃我们也不可以吃,一吃就犯了纪律。66年回来就开始文革,也是莫名其妙,史无前例,事实上是文化反革命,就是反封资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修正主义。我们和年轻学生一起,那些红卫兵啊,社会出身家庭出身好的就当红卫兵,出身不好的黑五类和红五类就分开了,那时候我们还算好,当时我还年轻,就二十一、二十二岁,我们就同学生一起参加文革。当时最好的就是到全国去串联,一分钱不用出,坐车不用钱,吃饭也不用钱到处串联,所以中国经济很快到了崩溃边缘,抓了革命,误了生产。”


3.jpg

▲四清运动中自我批评的群众


而一谈到经历过的那个年代,陈碧秋老师感概道:“我们这一辈人浪费了很多时间,当然做学问不能脱离政治,但是还是浪费了很多。语文教育归根到底是素质教育,很多时候就取决于人的思想素质,以前搞教学法,首先是培育人,再培育文,这是不能搞错的。”

“其实文化大革命的对象就搞错了,他的对象都是知识分子,特别是老教师,没有哪一个不挨整,我们当时年轻,是助教,就带着所谓的公知去闹革命到处串联,全国我们都差不多走了,因为不用钱。我们两个本来在不同的单位嘛,但是两个就在天安门偶然碰到了。我们差不多浪费了整整十年,文革开始以后大学就不招生了,我们就到农村去了,五四干校,去那边上午劳动下午学习,还提出了一辈子当农民的口号,我们当时很反感,中国的知识分子太少了,不是太多了,还要你一辈子当农民。当时很可惜啊,要去乡下,房子就要空出来了,把那些书用木板车拉出去论斤卖了,不卖也不知道扔哪里去,干校也不准带书。全部的教师都下去干校,天天搞政治运动。”


4.jpg

▲文化大革命


“那时真的不用教书了,毛主席出来一条新语录,我们就要学习好多天,我们的专业是文革之后才捡回来的。我们那时三十岁左右,在干校三年多,回来就有工农兵学员,下面保送来的,不过他们都是选那些各方面表现不错的来,所以那些学生质量不错,他们都很自觉,虽然水平有点参差但是总的来说比较努力刻苦。像陈妙云,陈少华,也是我们教过的,我带他们去实习的,谢飘云,王政忠,人好、读书好、课也教得好,教育厅厅长也是我们的学生。

现在的校长副校长很多都是我们的学生,五个副省长都是我们的学生,中文系在各地都有当书记,政治上当领导比较多。做行政领导的好像是文科生比较多。”


注释


① 院系调整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期的英美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经过调整后,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工科类学院和专业,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私立教育、教会高校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

② 五分制  前苏联的5分制有很长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十月社会主义胜利的1917年,按照5分制的定义,1分是基本单位,2分不及格,3分中等,4分良好,5分优秀。从50年代学习苏联起,我国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实行5分制,考试除笔试外还多实行抽题面试,所以那时没有什么“状元”,好学生的标准就是“门门5分”,60年代初又恢复了百分制。有一说法是 1953年,教育系统开始了全面学习苏联,把中国原来沿用的百分制改为“五级记分制”,所以老师在1951年入的学还未实行五分制。

③ 三青团  系中国国民党下属的青年组织﹐简称"三青团"。1938年 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设立三青团。蒋介石派遣“复兴社”和“CC系”的骨干分子在武汉等地组建三青团﹐大量吸收公职人员﹑军警﹑政工人员入团﹐并且将“复兴社”完全并入三青团充作骨干力量。同年7月9日﹐三青团在武昌正式成立。蒋介石任团长。由陈诚﹑陈立夫﹑康泽等三十一人组成中央干事会﹐陈诚﹑张治中先后任书记长。

④思想改造运动  指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951年秋~1952年秋在中国开展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主要是分清革命和反革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此后运动由教育界逐步扩展到文艺界和整个知识界。1952年秋基本结束。

⑤ 三反、五反  即“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⑥ 肃清反革命  即肃清反革命运动。1955~195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的旨在肃清暗藏在党政机关内部的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简称肃反运动。

⑦ 镇压反革命运动  简称镇反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这里陈老师记错时间了。

⑧ 反右派  即反右派斗争。1957年4月,因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甚至扬言取消党的领导,实行西方"轮流坐庄"的政党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针对这一情况,1957年7月,毛泽东在南京计划召集华东各省的省委第一书记开会,研究分析形势,部署反右派斗争。

⑨ 反右倾  即"反右倾"运动。这是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运动。这次运动的重点是党政军机关。

⑩ 60年经济生活紧张 1958年的“大跃进”及其后一段时间重大的政策失误,加上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使中国经济遭遇到严重困难,此后人们常把1959一1961年称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这里指的就是这段时期。

⑪ 四清运动  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在1963 年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推荐了湖南省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河北保定地区“小四清”(即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的经验。会议决定在农村普遍进行一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在城市开展“五反”运动。



桃李花开:师生情浓


文革过去,一切都稳定下来以后,陈碧秋老师说起他们那个年代和学生的关系是十分亲密的。

“我们和学生很密切,现在都有来往。我们当时每周每科都有一个单位时间下班辅导,宿舍中间有空的地方放报纸坐在那,学生有问题就来;我们还有开门办学,带学生出去写作,教育实习,都是我们带着一起,同吃同住同上课,关系比较密切。陈妙云那些都是我们带的。有一个学生到现在都来天天看我,到医院照顾我,我还特地去湛江参加他们的婚礼。他们那时宿舍下面三层住男生,上面一层住女生,水压上不去,没水洗澡,就跑到我家来洗澡,你说多有趣,我那个儿子最喜欢这些姐姐来了,她们会帮我儿子洗衣服。还有饭堂没有饭了就会来我们这里吃,离他们也近,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叫我们儿子跑去叫他们过来吃。我们带学生去实习的,和他们去学校,带他们备课、试教、总结,再一起回来,这么多年都这样,做到我退休,三百人也这样带,全系老师轮流带。辅导的时候还会一起讨论他们不同意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关系就这样培养出来了。当时不准谈恋爱,女孩子有男生追偷偷来告诉我:‘谁谁写条子给我,怎么办’,她相信我不会讲出去的了。陈妙云她觉得那个不漂亮,不敢带回去给她妈看,我说:‘不错啊没有很难看啊’这样,很有意思。以前也没有电话什么的,他们想来就来,不用约的。有空我就跟他们聊天,没空她们就和我的小孩玩,我就干我自己的。”


▲桃李满天下(剪纸),图片来自枫网



谆谆教诲:多读多写


谈话差不多接近尾声,我们向老师询问了师范生应该如何努力的问题。

陈碧秋老师说:“多读书,广泛读,多比较。比较中间就比较出了精华,文章要多写,不然就荒了。”

“先做好人,再教好书,我们和其他行业最不同的就是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医生也是,但是一个精神一个是肉体。你要首先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他,我教的这个内容有多少种讲法,哪种更好,学生也会想这个老师说的对不对,上课的时候可以比较各家观点,学生就会有兴趣了。爱专业,爱学生。我几十年没有骂过学生,有个学生骂过我,到我家里来骂,他的实习成绩我给了及格,他不服气,我也没有骂他,我说:‘你不能乱讲,不能污蔑我’,他说那个成绩很好的学生给了我好处,我给他优秀。真的很难啊,你怎么帮他,他就是不能上好那两节课,我帮到连把讲稿,板书都搞好了,他都没办法上好课,讲得不好听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我没有看不起他也没有讨厌他,帮他帮到教案改到差不多都是我写的了,反复试教,他都没办法,那你怎么办呢,不能这样也给他好成绩的啊!”

“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很重要,怎么开头,分段总结,总结,怎么提高吸引力,关键就是表达。你自己要吃透知识。毕业五十周年聚会,大家都还记得我讲红旗谱里朱老忠的形象,为什么写得那么好,你就在比较中间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看看鲁迅的读书方法,顾及时间,顾及背景……”

说到最后,陈碧秋老师又谈起了自己当老师的过程,“63年左右我当助教,在三中教过一年,教高中。我跟着一个老师备课上课,先听他的,我再去讲,当时很年轻才十几岁,不到那上课一年都不知道高中课程该怎么上,学生写作文有什么情况该怎么改,对吧。那一年还是很有用的,有了实践的经验。以前是没有统一教材的,学校这种制度应该是民国政府孙中山以后才有的,以前都是那些私塾,语文课也没有什么教材,那些老师就自己编一些课本,后来才慢慢有这些教材。现在好像又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完全不读古文好不好,读得太多有没有必要?(我觉得)没必要读太多太深的,但是也要读每个朝代的,了解一点,了解中国的历史那些代表作,语文教材可以配合中学的历史。不过我离开岗位很多年,也没有做什么研究了。现当代一些作家很出名的应该也要了解,读完高中,连四大名著主要讲什么的都不知道就说不过去了,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的、很出名的代表作,给学生知道这个作品是讲什么的。”


▲多读书,广泛读,多比较,比较中间就比较出了精华,文章要多写,不然就荒了。





上一篇: 今日推荐|《中国散文研究集刊》
下一篇: 最后一页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
学术动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