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湖南的衡阳师专[1]派了一个老师到我们华南师大中文系进修古汉语,正好古汉语教研室就把他分给我,让我指导他。那我当然尽心尽力指导他啦。
有一次上完课,我跟他闲聊起来。他说,他们学校的古汉语老师是王福湘[2]。“啊!”我说:“王福湘?王福湘是我的同班同学啊!”就这样,我和我这个同班同学重新联系上了,原来他在湖南衡阳师专。
我快要毕业的时候,王福湘就把我的情况告诉给衡阳师专的领导。衡阳师专的领导就说:“你把他请到我们这里来,我们要他,他一来,我们就把他的妻子调到我们学校来。”
然后衡阳师专就给我邮了四十块钱来,四十块钱,当时坐卧铺来回都用不了四十块钱。他们请我去考察一番。于是,我很高兴地去了。
衡阳师专的校长、书记陪着我全校到处看,最后到了一个宿舍楼,指着一个空着的很大的单元房对我说:“这栋房子是给你留下的,你来的话就住这里。”于是我答应了,就说毕业了就到这里来。
结果等到我毕业的时候呢,广东省高教厅人事处的处长说:“不行呀,你是吉林省来的,你的生活基础在吉林省,你要回吉林省,那我们没得说(这是指我的妻子在吉林省)。母校培养你,那你要留校呢,也是理所应该的。你既不留校,也不回吉林省,而是要去湖南。那将来吉林省问我们要人,我们怎么交代啊?”
她不同意我去。怎么办?这个让我很没办法。最后我就跟她说了我的具体情况。我说,我是个南方人,四川人,我在东北很不习惯,那里很冷,我实在很不愿意回去。
她说:“这样吧,你等一等,等到分配末期,吉林省不问我们要人了,那我们就让你去好了。”其他研究生同学拿到报到证都走了,我还留下来等着,真的是百无聊赖。
八十年代教师
这个时候,华师中文系又找到了我,说“我们现在有函授任务,需要到海南岛、湛江去上课。我们的老师忙不过来,你先替我们去上课。到时候我们付给你报酬,反正你现在等着也是等着。”我说:“好吧!”
那天我又去高教厅人事处催,高教厅人事处说:“好吧,你明天来,给你开报到证。你去肇庆师专工作。你不是不愿意回北方吗,去肇庆师专,肇庆师专要人。”我听了很高兴,觉得去肇庆师专也行。
于是,我回宿舍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拿了报到证,干脆就走了。走之前我当然要去跟吴三立教授告别。结果吴教授一听,不高兴了,说:“不行,我的研究生怎么能去师专呢?这是浪费人才。”
他马上就提笔,给当时负责文教的副省长杨康华写信。他们两个是文友,关系很好。他给杨康华写好信后,对我说:“你拿着我这封信去找杨康华。”于是我就拿着这封信跑到二沙岛那里去,就通过门卫递进去了。门卫告诉我,杨副省长不在家,过两天回来就会答复我。
我就回来了,回来以后,我就去湛江上课,去海南岛上课。上完了课回来,还没有动静。等到快过年了,我就回东北过年。
过完了年,华南师大给我邮来一封公函,说是杨省长批示下来,特别增加了一个留校指标,让我留在华南师大,并要我赶快回来报到。
那个时候我也就没话好说啦,现在是杨康华让我留校的,那我能说什么呢,就老老实实回来报到,留校了。
八十年代礼堂
留校以后,我心里面还是有个疙瘩:我这个两地分居问题怎么办呢?没想到当时形势发展很快,研究生很稀缺,我们成了重点照顾对象。
因此我留校才几个月,人事处副处长谢夏虹主动找我,问我:“你爱人是全民所有制啊,还是集体所有制啊?”我说是全民所有制职工。“那好办啊,我们发函把她调过来就是了。”
人事处马上发函,把我爱人调来这里,让她在总务处工作,解决了我这个两地分居的问题。我这个1982年毕业,1984年她就调来了,那结局就很圆满啦。
随后学校又分给我一套新房,我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感激学校。当然,工作上我也就更加卖力了,所以我留校工作第一年,就拿到了一个“函授工作积极分子”的奖励证书。
我在东北工作了十年,也没有拿到一个证书。因为那个时候政治气候不行,所以谁敢奖励一个出身不好的呀。奖励一个出身不好的,学校领导的立场就有问题,他也怕人家说他。所以不敢奖励。
但是到了广东以后呢,政治气候变了,没人再注意你的出身了。广东确实是改革开放走在全国最先的。
八十年代毕业照
还有一位周日健[7]老师,当时他还是讲师。他精通音韵学,后来去调查方言,写了一本《新丰方言志》的著作,后来升为正教授。他就给我们讲音韵学,但是说老实话,音韵学实在是很难学。
举一个例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所有的高校都树了一座毛主席塑像。可是我1979年来到华师后,一进校门,那个地方应该有一座毛主席塑像的呀,怎么没有呢?
后来一打听,原来是有的,结果早在1977年就拆掉了。如果在北方的话,拆掉毛主席塑像还得了啊,那不成了一个政治事件了?但是在广州居然就没事。
广州所有的高校都没有毛主席的塑像,一个也没有。但是在北京你去看,很多高校都保留着。这就是两个地方思想上的差距。那个时候,广州的改革开放,这个意识形态方面是走在前面的。
(未完待续)
注释:
[1] 衡阳师范专科学校,是衡阳师范学院的前身。195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1970年因文化大革命,学校停办。1973年,衡阳师范专科学校复校。1993年,学校升格并更名为衡阳师范高等专科院校。先后与衡阳教育学院、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合并组建为衡阳师范学院。
[2] 王福湘,湖南长沙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青海省湟中县任中学教师10年,1978年起到高等学校任教,先后在湖南省衡阳师专任讲师,在解放军长沙炮兵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1992年至2009年在肇庆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退休后应聘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任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有《悲壮的历程——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史》、《鲁迅与陈独秀》、《地狱边沿的白色花——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专题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