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术动态 »  
王李英:珍惜人生,孜孜追梦(下·第四部分)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11-22 23:26:50 阅读:  来源:

    

(五)



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对赖际熙《崇正同人系谱》的研究,促成“赖际熙专题研讨会”的召开,这次研讨会被认为在客家文化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webp.jpg
▲  赖际熙的书法,图片选自网络

通过参与编修地方志与调查研究,我深深体会到我的家乡确实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宝地,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很有研究价值,而自己知识水平有限,必须有专家指导才能取得成效。

张、刘两位教授是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在这个领域我是新兵,我把他们看成是导师,疑难问题主动向他们请教,写好的文章请他们修改指正。我与他们互通信息。他们是北方人,对听客家与粤语有一定的困难,下乡调查时我主动给他们当翻译。我们相互合作愉快。我请回《系谱》之后,也建议他们到香港崇正总会把这部“宝典”请回家,他们欣然接受了。

2.webp.jpg
▲  增江街湖塘埔村,图片选自网络

2008年7月,我又主动向增城市志办与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建议邀请香港崇正总会派专家前来增城考察并拜谒赖际熙的家乡增江街湖塘埔村。

领导接纳了我的建议,随后香港崇正总会派出副监事长兼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丘恩处博士与该总会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谭光教授、《崇正导报》执行副主编朱保慈先生等专家前来考察,向增城赠送锦旗与两套《系谱》,并受到增城方面的几位专家热情接待,增城向他们回赠了“客家之光”锦旗与两套《增城县志》。

张、刘两位教授毕竟是专家,站得高、看得远。在很短的时间内,张卫东教授就写出了《赖际熙:杰出的客家文化社会活动家》的重量级论文,并在《增城日报》发表。

论文详细论述了赖际熙“参与创建并领导香港崇正总会”、“创建客家文化精神宝库”、“为客家学奠定史学与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等多方面的贡献,最后指出“赖际熙是增城的骄傲,客家人的光荣”,引起很大的反响。接着他又在(西安)世界客属第22届恳亲大会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赖际熙——客家学奠基人之一》,使影响进一步扩大。

3.webp.jpg
▲  广州增城市小楼镇竹坑村,图片选自网络


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自觉把研究《系谱》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以赖际熙在《系谱·卷首序文》中所说的“从源溯流,因此知彼,在己无自贬之见,于人无相轻之心,不自贬,则可以迈远,不相轻则可以跻大同”作为客家文化研究的指导思想,实地调查数百年来增城客家人与广府及畲族同胞相处的历史状况。


刘丽川教授陆续写出了《增城客家源流与三百年来和睦相处的客家山村——广州增城市小楼镇竹坑村》、《一个广府村落的客家情结——对广东增城棠村王氏的调查》、《论清咸丰同治年间广州府东路的土客共存——以增城为中心》;张卫东教授写出了《从<丰湖杂记>到<被遗忘的战争>》等一系列论文。

《从<丰湖杂记>到<被遗忘的战争>》这篇论文,从增城的客家、广府和谐相处的历史联系到广州府东路的土客共存,有力地驳斥了刘平博士于2003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史学专著《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一书中“认定当年那场械斗是涉及全省的,是全局性的”、“断定土客矛盾是对抗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械斗基本是无休止的”、“永久存在的”等错误观点,肯定了当年的“土客大械斗是局部性的”、土客矛盾是“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5.webp.jpg
▲  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


这些论文在西安“炎黄文化与客家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等会上发表之后,登载在《增城日报》与《增城客家文化研究》内部期刊(一、二辑)并放到“百度·增城地情网”上。


本人也写了《广东省增城市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优良传统》、《增城历史上族群和谐互动共谋发展的优良传统》,并与陈延河教授合作写了《增城正果畲族村语言风俗及畲汉和谐的文化传统》三篇论文,分别在西安世客会与“广东民族研究学会第十一、十二次学术会议”上发表。我们的研究,可说是红红火火。在增城,原来担心客家文化研究会“挑起本地与客家矛盾”的顾虑也自然消失了。

在这一基础上,张教授策划倡议召开“赖际熙专题学术研讨会”。因《崇正同人系谱》这本书没有正式出版,专家们的研究比较困难,我们设法扫描放到“增城地情网”上。


6.webp.jpg
▲  《荔垞文存》,图片选自网络


为使会议的准备工作更扎实一些,经张教授提议,我们三人于2014年5月底专程到香港,意欲拜访香港崇正总会与赖际熙所创办的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不料香港崇正总会已瘫痪多年,陷入官司,而香港中文学院又因事先没有约定,不敢贸然造访。


幸亏曾到增城考察的朱保慈先生鼎力协助,让我们拜谒了赖际熙创办的“学海书楼”,获得《荔垞文存》[1]等一批宝贵资料,并有幸拜见赖际熙的哲嗣、94高龄的赖恬昌[2]教授,并获得他签名同意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把《系谱》交由国家认可的出版社出版的“授权书”。

我们不辱使命,满怀喜悦而回。从香港带回的宝贵资料当中,我们对赖际熙在香港的文教功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时增城正在评选增城历史文化名人,我为此写了《追寻赖际熙太史在香港的文教功绩》一文,介绍了赖际熙在香港设坛讲学,创建学海书楼;参与策划、创建香港大学中文系(即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广交绅商,激励“公益之举”等事迹,在《增城日报》发表,为历史文化名人评选和研讨会造舆论。

不久,赖际熙被评为增城历史文化名人。应专家学者们的要求,同样没有公开发行的《荔垞文存》,也设法扫描放到网上。

6.webp (1).jpg
▲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历史图录》,王李英老师供图


与香港中文学院联系的事,幸亏我的老同学田小琳教授人脉很广,正好与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院长施仲谋教授有交往,一口答应帮忙联系。后来得到施仲谋教授鼎力支持,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也成为这次研讨会的倡议单位之一。研讨会的筹备工作,随即水到渠成。


经多方协商,研讨会由中国人类学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客家博物馆、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深圳大学客家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梅州嘉应学院、南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倡议,中共增城市委宣传部、增城市人民政府增江街道办事处、增城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深圳大学客家研究所协办,于2014年12月12——13日在增城举行,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踊跃参加。

江西、福建、广西、广东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及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60多人齐聚增城,收到论文30多篇,围绕“赖际熙与香港崇总会”、“赖际熙与香港大学中文教学”、“赖际熙的客家源流观”、“赖际熙的土客矛盾观”、“赖际熙对《中国族谱研究》的启示和影响”、“赖际熙对客家词语研究的贡献”等问题开展研讨,取得圆满成功。

7.webp.jpg
▲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院长施仲谋教授,图片选自网络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院长施仲谋教授在大会上宣读《赖际熙与香港大学中文教学》的论文,并赠送《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历史图录》数册,成为这次研讨会的一个亮点。本人在会上发表了《纵横比较,以看<崇正同人系谱>对客家话词语研究的贡献》、《从赖太史笔下的人物看太史其所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两篇论文。


会后,《增城日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增城《荔乡情》等媒体对会议作了全面报道,台湾资深媒体记者何来美先生在台湾《客家杂志》发表了《赖际熙为“客家”承先启后》的长篇报道,《荔乡情》全文转载。过去,提起客家研究,人们只知道有罗香林,并不知道有赖际熙,这次会议,肯定了赖际熙为客家源流研究的奠基人地位,被誉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客家文化研讨会。我为自己曾为此作出过努力而感到高兴。

目前,广东人民出版社决定让《系谱》列入“世界客家文库”出版,张卫东、刘丽川、谭赤子三位教授和我承担校点注释任务,其中我注释《卷三·语言上》,谭教授注释《卷三·语言下》,其余由张卫东、刘丽川教授负责,并由他们统一订正。张教授说:“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做到让后人无话可说。”

9.webp.jpg
▲  增城客家山歌演出,王李英老师供图


最近,又得到好消息:广东人民出版社还决定编选《世界客家山歌大典》,我们《增城客家山歌精选》也派上了用场,我们将选送一些优秀的客家山歌列入大典之中。实践证明我们成立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大方向完全正确,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


不经不觉之间,我自1992年初退休参与增城修志至今,已经二十四年;自2006年参与编修《市志》并与张、刘、陈三位教授合作研究增城客家文化至今也已经十年。岁月不饶人。我已年华渐老,年近八十,有点儿“老态龙钟”了。

感谢伟大时代给了我“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大环境,感谢老前辈、老师、增城的有关领导以及父老乡亲对我的关爱,给了我“老有所为”的机会,感谢周日健教授在方言研究方面对我的热情指导,感谢张卫东、刘丽川两位教授带领我研究客家文化,也感谢陈延河教授指导我接触畲族的历史文化。

我很留恋与三位教授一起下乡调查研究,共同切磋的日子。他们三人都给了我许多的帮助和鼓励。陈教授送给我一首诗,过奖有余,真不敢当:“燕园桃李盛,英杰出增江。才女称王者,毕生献故乡。无心存史册,沃土自流芳。”

10.webp.jpg
▲  客家风光,图片选自网络


我和了一首诗表示感谢:“‘罗山分秀气’(注),育我是增江。根脉难离舍,恩深在故乡。无才彰祖德,岂敢史流芳。鼓励衷心谢,螺丝力闪光。”(注:我家祖祠的门联是“罗山分秀气,槐室焕文光。”)


感谢所有客家文化研究的热心人在工作中的鼎力支持与合作,也感谢亲人的默默支持与帮助。儿子教会我用电脑打字。侄子王东星长期给我维护电脑,遇到疑难时随叫随到,需要特殊软件时随时给我安装,我的工作有一半是他给我完成的。姐夫王记杨大哥给我提供了众多的客家话发音和谜语、谚语,搜集了一百多首客家山歌,是我不可多得的合作人之一,有时姐姐王李蝉也在旁边帮忙。在我不会用电脑、只能靠“爬格子”的时候,弟弟王李和用心为我誊正草稿。

老伴虽不是增城人,但在增城搞了三十多年水利工作,增城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把增城看作是他的第二故乡,默默支持着我回增城搞修志与研究工作。所有这些,历历在目。我所做的一切,如果能算是“成果”的话,里面都渗透着亲人们的心血和汗水。

可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两位哥哥先后离世,2007年以来,我的姐姐、姐夫、弟弟、侄女、《县志》主编徐老、王一洲老师以至我的老伴都先后离开人世,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特别是老伴的离世,使我的人生步入了最艰难的历程。

11.webp.jpg
▲  广州市中山图书馆,图片选自网络


记得,在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通知我参加研究非遗志的编写事宜时,正是我老伴病危进入急救室的时候,这样的会议我是不能缺席的,只好强忍着痛楚参加。老伴出殡不到一星期,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要召开常务理事会。


我说我这次要请假。会长说:“这次会议,需要说清“赖际熙专题研讨会”的意义和必要性,你不参加怎么行?”我只好强忍着眼泪参加。可以说,三个非遗项目的整理与专题研讨会的文章和一些具体工作,我都是含着泪水完成的。我深深感到对已离世的亲人关心不够,有一种内疚感,甚至负罪感。但愿逝者安息!

广州市中山图书馆(现广东省立图书馆)藏书楼前有一副对联:“吾粤有才唯实学;斯楼不朽是藏书”,我每次走近大楼前,总有一种盲目的欣慰感:这里面有我所编写的《增城方言志》(第二分册)和我参与编写的《增城县志》、《增城市志》,还将有我参与综合整理了三个增城项目的《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

我还相信,眼前在几位教授的带领下进行点校注释、将被列入“世界客家文库”出版的《崇正同人系谱》,也将被收藏在其中。尽管是井底观天,沧海一粟,不足为道,但也总算是留下了一点人生的痕迹吧?我深信“有耕耘必有收获”。这是我的精神寄托。

[1] 《崇正同人系谱》是赖际熙1924至1925年所编撰的巨著,被认为是客家文化研究的奠基著作。

[2] 赖恬昌,1921年生,是赖际熙最年幼的哲嗣,教授、书画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导师、校外进修部主任、香港翻译学会荣誉顾问、现任学海书楼委员,是有名的书画家。1984年退休后,专门从事书画创作。




上一篇: 王李英:珍惜人生,孜孜追梦(下·第三部分)
下一篇: 最后一页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
学术动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