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11-22 22:41:59 阅读:
来源: |
开展对增城客家方言的调查研究,编写出版《增城方言志》(第二分册),受到专家的好评。我是增城客家人,增城程乡话是我的母语。程乡是梅县的旧称,我们的祖先于清康熙初年从梅县迁至增城正果银场马鼻岭村定居,我的父辈每年都到梅县拜山。 我想,作为北大语言专业的毕业生,不研究自己的母语,那就太可惜了!于是我利用参加修志的机会,继续对增城话进行调查研究,同时,调查了长宁话。长宁是新丰的旧称,说长宁话的客家人,大都是新丰迁徙来的。 我把两种客家话的历史来源、分布情况、各自的语音、语法、词汇概况以及两者的差异与内部差异、各自的“同音字与普通话读音比较”等等,作了调查研究, 重点记述了程乡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编写成《增城方言志》(第二分册),并于1998年4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注:何伟棠教授编写的粤语增城话,即第一分册,此书已于1993年出版)。在出版过程中我曾遇到一些阻力,有人主张只出版《增城方言志》一册,客家话作为附录。但我还是坚持增城客家人占40%,把客家话作为“附录’不合理。最后主编同意单独编一册,但又有人担心写客家话会挑起本地人(粤语人群)与客家人的矛盾,说要经领导审查,把我的底稿放在县政府办公室两个多月。 那些国际音标与方言术语,怎么可能挑起族群矛盾?最后还是完完整整地交还给我,幸亏没有丢失!临出版前,县志办主要负责人还请广州市志办负责人通过《增城县志》主编向我传递信息,说“二十多万字的篇幅太长,要砍掉十万字左右”,多方周折,最后这本书还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并受到专家的好评。广东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詹伯慧[1]教授在《序》中给予热情鼓励,指出“这本《增城方言志》第二分册,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增城客家方言乃至于认识整个客家方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指出“通过《增城方言志》两个分册的出版,我们对增城全市城乡各地的语言运用情况也将有更多的了解,《增城方言志》堪称为增城文明建设中的一件精品,也是广东语言学界不可多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以看到“广州市中山图书馆馆藏志书目录”,其中赫然列有《增城方言志》(第二分册),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与客家山歌爱好者合作搜集、选编《增城客家山歌精选》;同时,承担《舞春牛》、《舞貔貅》、《增城畲族祖图》三个非遗项目的综合整理工作,被录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
我是听着客家山歌、唱着客家民谣长大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客家人纷纷涌入城市打工、经商,客家山歌的演唱阵地从大山大岭缩小到圩镇的河边树下,不少年轻人不会唱山歌,也不会说客家话了。 这种现象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注意,认为客家文化已到了需抢救的地步。对此,我觉得自己有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感。2000年,增城广播电视大学罗兆荣校长退休后,在广州龙洞创办南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艺术类与语文类的一个教学辅导点,聘请我为中文教授,让我担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毕业论文的辅导工作。
趁此机会,我倡议建立南国艺术研究院客家文化研究室,自告奋勇担任研究室主任。2002年至2006年元宵节,我们主动与增城市文化局合作举办“南艺杯”客家山歌擂台赛。2002年元宵节,除当地山歌手参赛之外,台湾高雄电视台音乐总监林纯铭先生也前来参赛,深圳、广州两地高校的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前来指导助兴,大大激发了客家山歌爱好者的积极性。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又与增城市文化局合作,共同搜集、选编《增城客家山歌精选》(以下简称为《精选》)。由当时增城市文化局李思平局长与南国艺术研究院罗兆荣院长两人担任主编。2008年,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增加黄卓夫会长担任主编,我承担选编任务。
出版时,中共增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列荣辉、增城市人民政府叶鸿副市长担任总策划。《精选》选编了增城各个历史时期创作以及民间流传的山歌和曲谱共2000多首。2010年此书由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受到山歌爱好者的赞许。 其中的抗日山歌,为李旭初老人创作,在抗日战争期间流传广泛,鼓舞了士兵与群众的抗日志气,影响深远。高校专家认为,这是广东境内流传的最能鼓舞人心的抗日山歌。为此,本人倡议、专门举办了抗日山歌研讨会,反响良好。
在2008年,成立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的同时,本人努力与客家文化爱好者一起,促成建立增城客家艺术团,主动关心艺术团的工作,给他们出主意,以挖掘、演出客家山歌、舞貔貅、舞春牛等传统节目为宗旨。 目前,该艺术团成为增城市非遗项目的主要演出队伍之一,得到增城文化馆的大力支持。客家艺术团每星期在增城广场演出一次,成为广场文化的一个亮点;同时,不定期到偏远山村演出,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受此影响,大部分街镇都成立了客家山歌队伍,使客家文化活动逐渐活跃起来。2010年开始,艺术团先后有队员郭桂娇被评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过山拉》的代表性传承人,团长郭玉芳被评为《舞春牛》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13年,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接受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中增城有关项目的编写任务,在《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增城畲族祖图》、《麻车舞火狗》、《舞春牛》、《舞貔貅》五个项目中,本人顺利完成了《增城畲族祖图》与《舞春牛》、《舞貔貅》三个项目的综合整理任务(其中《舞春牛》与《舞貔貅》两个项目包含了萝岗区的内容)。
在此,十分感谢陈延河教授借给我一本朱洪、李筱文编的《广东畲族古籍资料汇编——图腾文化及其他》,让我参考,使我得以顺利完成整理任务;也感谢张卫东教授对《舞貔貅》项目的参与和指导;同时感谢有关项目合作人的通力合作。 1、詹伯慧:当代语言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40多年,主攻方向是汉语方言学,出版专著20多部,发表论文近200篇。50年代撰有《潮州方言》。1981年出版《现代汉语方言》,其后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被国家教委推荐为全国通用教材。90年代出版《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并分别获广东省社科、省高教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94年出版《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先后受聘为香港大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还发现了海南军话,著有《海南岛军话语音概述》揭示了海南岛南端崖城镇中残存于几千居民口中“北方方言岛”的语音面貌。2、李旭初,原名钦,别字冰,增城福和花山村人,增城师范第一届毕业生,曾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十一中队政治员,福和贵章纪念小学教导主任,福和中学校长等职,从事乡村教育四十多年。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擅长写诗作对,是一位深受群众欢迎的教育家、诗人、抗日斗士,是增城广大人民群众公认的现当代文化名人。抗日战争时期,他战斗在第一线,随身带着木头箱子,边行军打仗边写山歌;同时通过办夜校、演话剧、唱山歌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鼓舞群众斗志,增城、博罗、龙门、从化、番禺等地都留下他的革命足迹和亢奋歌声。他一生写诗(含山歌)三千多首,曾油印山歌集多本,可惜没能全部保留下来。1986年,在当时的增城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府领导的关怀下,县文联编印《李旭初诗歌选》收编作者的诗歌、山歌共61篇、186首。
|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