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术动态 »  
莫慧珠:跌宕人生,折射历史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05-21 18:52:39 阅读:  来源:

    

\ 一 \  能歌善舞,兴趣广泛


莫:一中很注重文娱能力,我刚到一中的时候就受到了重视,因为老师给我的评语是:能歌善舞,所以,我在一中当了文娱体育委员。现在想起来,我觉得很有趣。   


有一次跳剑舞,我的剑被打到地上,我捡起来继续跳,最后还被评为优秀演员。我在文娱方面受到了重视,但是我在体育方面并不擅长。后来,我到中文系工作,文娱方面的接触也渐渐少了。当时我主要负责《语文月刊》项目的财务、出版和发行。当时,高考指导这一栏目关注度高,《语文月刊》的发行量非常大。那段时间我的工作很忙,白天要把书寄出去,晚上要负责归档、登记地址等等,连稿件都是用大箩抬回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负责管财务。我现在就往文体的方向走,有时会打打门球。97年退休之后,我被中文系返聘,也是负责管财务。真正退休以后,我就打太极拳,参加太极拳比赛,练太极剑、功夫扇、太极扇叶,这些也是有参加比赛的。  


因为当时参加太极拳比赛的人会打拳的不多,所以我就教大家,然后去比赛。我主要是负责主持工作的,负责拍照。因此,我的兴趣转移到了摄影上。再后来,我还参加了广场舞。



\ 二 \  莫老与华师分校的故事


莫:那时候,高考刚恢复不久,我转去韶关办分校,大概是八零年。  


生:是什么分校?  


莫:那时华师的总校在广州,在韶关办了一个分校。后来八几年那里结束了,我就回到这里。  


生:那个分校是不办了吗?所以才回来?  


莫:当时是上山下乡。在那边办一个分校,下放的干部都在那里劳动。后来在政策的许可下办了一个分校。   


那时不是知青,而是上山下乡的青年都回城读大学了,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工农兵也跟着回城读书了,大家回城以后就在广州读大学。文革后高级知识分子被下放,给他们办一个地方劳动锻炼,叫做劳动改造,同时利用他们在那边办了个大学,就叫分校。   


也有一部分年轻教师到那边去办那个大学。有的在那边上课,有的在那边放牛。现在一个民办学校的校长,忘了叫什么,办得挺好的,当时在学校那边管一个仓库。当时大概是78年。  


生:老师,你在那是做什么工作的?  


莫:我当时在那边,是在幼儿园里当教师。下放的干部回去了,幼儿园没人管,我们就去了。因为下放干部有带家属去,有家属就有小孩。当时那些小孩调皮得要命,六七岁,还没小学读。广州这边很多老师也带家属过去那边办分校,那时我小孩也才两三岁。  


生:是什么时候回来华师的?  


莫:到了80年我结束了分校的工作就回来了。



\ 三 \  少年初识 相依相守


生:那之前呢?您一开始是怎么进的?  


莫:我是跟家属过来的,当时还没有读到大学,72年高中毕业后,我就在海康当民办教师。当时我要到处去宣传讲解,讲了几年。徐老师65年毕业,我是68年就到广州来。我62年高中毕业,徐老师61年高中毕业,我小孩69年出生以后,72年我就去了韶关。徐老师当时还在广州这边工作,他要把我带出来,又不能带到广州,就带到韶关。徐老师去韶关那边做老师,我作为家属也过去那边了。  


生:徐老师是什么时候来华师工作的?老师你们俩又是怎么认识的?  


莫:他是一毕业就来华师的,大概65年。他在华师读书,也在华师工作。   


我们当年是高中同学。当时我初中毕业,原来记成绩是五分制的,四分到五分就用红笔打分;三分以下呢,就用蓝笔;四分是80分左右,五分是100分。我当时是红分,属于优秀,所以和他考上了同一个高中。而且我们都是雷州的,他是客路的,我是纪家的。所以,一到一中我们就认识了,联系也比较多。后来我又当了学校的团委委员,徐老师也是团委的,我们就一起工作。由于这个缘故,开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一起的,例如一起去开“三反五反”相关的会议,所以我们当时就在一起参加宣传工作,因为我会唱歌,他会写。徐老师笔是很厉害的,当时一中还有个笑话,就是“学徐英,赶徐英,追徐英”,我就追上去了。   


在韶关是因为我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当年刚好是62年,我考高中的时候恰逢大跃进,扩大招生啊,大办学校啊,一到62年,就压缩,收紧牙根,不办大学了,这正好是我毕业那年。徐老师61年就上大学了,当时大学的升学率比较高,我62年就低了,我们4个班毕业,才4个人考上大学,特别难。没考上大学我就当民办教师。韶关那边扩大招生了,老师不够,就有很多老师带家属上去。我一去就进幼儿园。



\ 四 \  莫老眼中的大跃进与穷苦日子的回忆


莫:大跃进时期盛行浮夸风。大跃进就是大丰收,那些人就吹牛皮说:“一亩地产一万斤”,要验收的时候就找几块田全部插到一块地里。  


生:去验收的人也看得出是插进去的啊?  


莫:反正就是吹的。我们海康你知道的啊,那个他就叫人积肥,大跃进就是什么都要搞大的,他就在一大块墓地那里积肥。养猪,把全村的猪抓起来,放在一个猪栏那里养,叫做大跃进。我们插禾都要有一定距离的,这样禾才长得壮。当时,有一个潮州农民,他搞“蚂蚁出洞”,一个跟着一个,把禾插得像蚂蚁出洞一样密密麻麻的。结果长起来都吃不了。当时吃大锅饭,全村人就把所有的米、锅拿出来,不准家里藏有米。


捕获.JPG


▲ 图为大跃进时期照片,选自网络


莫:我读书的时候,我妈妈为了给我点番薯干吃,把一小袋番薯干藏在禾草中间,这样才藏了几斤番薯干。那个番薯干不是现在这个番薯干,那个是生的筛成丝,晒干以后,有一点米饭就可以煮粥来吃。大跃进的时候,大家家里都不煮饭的,都去大饭堂吃。养一条狗也要一碗饭,一只猫也要一碗饭,这样就浪费了,吃空了,大跃进也就失败了。   


吃空之后就闹饥荒。我高中的时候印尼那些周围国家还反华,中国把那些华侨都接回来了。我去一中读书的那几年就是最穷、最困难的。吃什么呢?那些人有的吃那个禾草,蒸融了,打成一团团饼就吃了。仙人掌也可吃的,仙人掌饼、稻草饼,都可以吃。   


我到校门口那里,徐老师他去买了几个稻草饼,又不敢亲自给我,就放在那里给我。吃了那两个饼,我们联系就更紧密了。当时肚子太饿了,他就很关心、很体贴我。那些男生饿得睡不着觉,一个人二两米饭。那个洗米的人,就把它搓啊搓,那些米碎他就拿去蒸来吃,所以没剩多少米。我们班还去种过番薯。   


那时候真的很穷。去开雷州运河。当时要修水利,大跃进什么都要搞好,我们就去挑泥。那个叫做青年运河的坝,很高,一个大水库,从鹤地水库引水到雷州。当时很多人都去做人工,学生和民工都不准回家过年。我当时小,也不知道。 


生:那个运河是大跃进的时候开的?大概58年?


莫:反正是大跃进的时候开的。当时差不多是58年,我在读高中。   


还记得那时刚刚解放海南,下放的大军就住我们那里。当时河都变成血水了,海南岛被守着很难过去,过去肯定是要拼命的了,当时死了好多人。我们家当时是革命根据地,我大哥参加了革命。很多地下游击队到我们那去住。当时真的很危险,大家都说,如果国民党回来,我们那里整个村都要被端掉。


捕获2.JPG


▲ 图为大跃进时期照片,选自网络



\ 五 \  夹在《语文月刊》里的记忆


生:当时语文月刊是谁在主办呢?  


莫:黄纪壮、杨永信、何伟棠、朱孝正。  


生:当时语文月刊是刚刚创刊还是已经办了好久了?  


莫:刚创刊,搞高考指导。  


生:是什么时候创刊的?  


莫:80年,刚恢复高考的时候。主要的内容是高考辅导题,也有搞一本书。  


生:内容也和现在一样是阅读理解、写作这些吗?  


莫:是的,写作是一个栏目。以前有拿过两本,太久也没有保存了。当时到全国各地,到了北京、江苏,因为有作者在那里。编辑不全是我们校内的老师,还有全国各地的,他们知道这本书,投稿过来。我们也会去了解群众的意见和书的作用。我们去了北京、南京。语文月刊还有一个主编江凯波老师。

 

生:月刊一般接收什么样的稿件?  


莫:有关高考试题,例如编题负责人出的题。我们这里是陈佳明老师出题,很有权威,他能拿到华附的题。  


生:当时全国这种书也不是很多,对吗?  


莫:是的,所以我们发行量很大。我去拿汇单回来,要分几个编辑去抄。  


生:一般多是学校订阅的吗?  


莫:以学校为主。我们寄一两本过去,让他们了解这本书。当时学校也只有一两个班,一两百人这样,我们一捆是六十本,邮寄过去。有些寄不出去,退回来才麻烦。


捕获3.JPG


▲ 图为语文月刊,选自网络



\ 五 \  华师风云的见证者


生:老师您感觉当时华师在精神风貌这方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莫:当时正规学生不多,后来就有很多种招生的方式,比如自考生、函授生。函授,就是学生家乡那边报上名字来,我们定一个时间让学生来上课,平时也会把资料寄过去,后来很多学生都在华师任教。 


生:当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该很高吧?  


莫:很高,高考考上来的不多,所以函授就很吃香。后来就有自考,也有来这里辅导的。我当过函授班的班主任,但没有在文学院上过课。  


生:您的会计是自己学的吗?  


莫:不是,是在这里培养的。省委那边办班,我每个星期过去上三次课。这大概是八几年的事情吧。 


生:您说说华师这几年的变化吧。  


莫:华师变化很大。我们原来住西区的瓦房,现在是高楼大厦了。当时华师有地,但是没钱,别的学校没地,但是有钱。所以一人一半,我们A座,他们就B座。教师也变了,教学的水平也提高了,但各类学院基本都搬到大学城那边去了,现在剩一些成人教育在这里。



上一篇: 何天杰:脚踏实地,可摘星辰
下一篇: 最后一页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
学术动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