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术动态 »  
欧明俊:时代文学的缩影(四)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05-21 23:04:09 阅读:  来源:

    

欧明俊,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中国散文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古代散文、古代词学和学术史研究,著有《古代散文史论》《古代文体学思辨录》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我理解的‘学术’,就是高深的学问,是天下之公器。学术研究,就是自己有观点要表达,特别是重要的学术议题,我要发言,我有话要说。他人没说的,我说;他人说过的,我接着说;他人不当的,我对着说;许多人都在说的,我亦可说。但绝不照着说,绝不胡乱说。”


四、大家文学:时代文学的缩影


1.jpg

我拜读过您的《宋代文学四大家研究》,为什么您一直强调研究古代文学大家?


近百年来,学界多接受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把古代文学大家的整体形象肢解为纯文学家,把文学大家的学术和思想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结果只看到半个文学大家。如欧阳修是政治家、学者、文人三位一体,众体皆备,均有成就,非单纯的“文学家”所能涵盖的。我强调在学术大视野中分析和评价古代文学大家,而不是就事论事,就某一文体论某一文体。主张全方位研究,既重视作为“文学家”的文学本身研究,也要重视作为“学者”的学术思想研究和文化研究。今天有必要重以传统“大文学”观念认识文学大家,现在学问凸显,思想淡出,研究文学大家特别是其学术思想,极有学术价值,尤显出现实意义。


古代文学大家具有典范意义,大家文学是时代文学的缩影,诠释了时代文学甚至时代学术,如欧阳修散文风格即是宋代文学阴柔美的典型。文学大家不是孤立的,可纵横交错地串起一个时代,研究一个大家,就可以串起他的时代,甚至串起整个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当下学界多“躲避大家”,流弊日显,值得深刻反思。文学大家的人格,是一种文化符号,对后人的人格塑造都有巨大影响,特别是正面影响,一般不会把反面人物当作文学大家。对文学大家的研究,一定要超越纯文学本身,如果仅仅看到纯文学,大家的价值就降低很多,实际上是轻贱了大家。


为什么您很注重文学经典研究,特别是文学经典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我研究了韩愈的《毛颖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秋声赋》《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陆游《卜算子·咏梅》的传播与接受等。经典的价值一方面是其自身固有的,另一方面则是由历代评论家的评论层累地造成的。因此,我们既要充分肯定经典本身的价值,又要充分肯定历代评论家的智慧识见。也有论者对经典存在消极的“误读”,我们也要批判性接受。经典有丰富的文化信息量,具有无限的阐释空间。


经典不断有人研究,不断有新的阐释,经典的解读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再创作”的过程,重视文学经典的“跨文体”传播和“跨国”传播,而不是局限于文体本身和内部论证评价。以经典为个案,对经典的形成史进行系统解析,揭示文学经典形成史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即在于其广泛持久的传播与接受,不仅仅影响本文体,更超出本文体,影响其他文体,此即文学史上的“跨文体”接受现象,这方面研究学界多忽视,应予以必要的关注。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皆具有超越性价值,影响散文、诗、词、散曲、戏剧、小说等文体,还影响书法、绘画,还产生“跨国”传播,受到韩国、日本等国学者的追捧与摹仿。


2.jpg


您是中国欧阳修研究会会长,您为什么喜欢研究欧阳修?您能谈谈您对欧阳修研究的主要观点吗?


我从小即与欧阳修有缘分,常听大人讲欧阳修4岁丧父,生活贫困,母亲郑氏亲自教他读书,芦杆代笔,在沙上写字的故事。又因为与欧阳修共一“欧”姓,特别感动亲切。我清楚地记得,上高中时一个雪夜中,我与表兄一道背诵欧阳修的《秋声赋》。我在研究生教学实习时给本科生讲的一课即是《秋声赋》,后来修改成《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发表于《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


说来惭愧,我研究欧阳修的成果并不多。不过,有些思考,比如注重及时跟踪研究。在《从新发现的96通书简看欧阳修的日常生活》一文中,通过日本东英寿教授新发现的欧阳修96通书简看其政事以外的日常生活。长期以来,古代文学研究多是“宏大叙事”,对文学大家吃穿住行、喜怒哀乐等日常生活细节的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我强调欧阳修书简多属“私语”,是话家常,这些书简表现了欧阳修中晚年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老、衰、病、苦,生活足迹、身体状况、心路历程。书简再现了欧阳修与友人吕公著、蔡襄、苏洵等交游情况的原生态细节,从中可见其人情网络。这是一种还原研究,可见真性情的欧阳修。


历代论者多从艺术性方面称赏欧阳修的《秋声赋》,而对其中丰富的文化意蕴分析不够。实际上,《秋声赋》不仅仅是一篇纯美的文学作品,它更是一篇典型的文化散文,深含文化信息。若读不出其中的文化味,便谈不上真正读懂《秋声赋》,也是对其价值的轻视。《秋声赋》由自然之秋写生理之秋,更是人生之秋、心理之秋,是作者宦海沉浮、饱经忧患的人生感叹,是疲惫心灵的倾诉。《秋声赋》是悲秋赋,更是伤心赋,是典型的心境文学,写出个人感伤的心境和意绪,更写出时代的感伤精神。秋、西、金、商、白、夜、刑、杀、忧、悲、衰、老、病、退、消极,皆属“阴”,《秋声赋》是典型的“阴文化”散文。


3.jpg


您是陆游研究名家,是中国陆游研究会副会长,我拜读过您的《陆游研究》和《宋代文学四大家研究》,您为什么喜欢研究陆游?


我小时候背诵古诗名篇名句,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再大一点,又知道了陆游与表妹唐琬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喜欢背诵《钗头凤》。后来,上了安徽大学中文系,我系统学习了中国文学史,特别喜欢唐宋文学,对陆游了解渐多。程自信老师教导我们读他的导师朱东润先生的著作,以培养正气。朱先生是学术大师,也是陆游研究大家,有《陆游传》《陆游研究》《陆游选集》等著作,我常置案头,反复研读。我还摘抄了陆游诗中一些妙语警句作为座右铭。后来,我考上了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唐宋文学,陆游研究成为我的专业,我的人生轨迹也与陆游联系在一起。1989年7月,命运把我安排到陆游的故乡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工作,从此,我便做严肃认真状,真的研究起陆游了。


我对陆游研究有一些粗浅的心得,随便谈三点吧。

首先,陆游出身于江南文化世家,他的成就的取得,除个人努力外,主要来自“文化家风”的承继。以陆游“家风”为个案,可从中窥见江南文化世家独特的文化家风。江南世家大族具有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以延续祖上的业绩或重振家风为己任,有强烈的历史感,有家族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他们不仅为保存传统学术,还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及民族精神的延续做出独特贡献。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文化的传承、延续、保护与坚守,靠的正是世家大族。我呼吁,学界应充分重视这一视角的研究。


其次,陆游交往的友人有许多,他的生平际遇、升降荣辱,他的人生轨迹,与交往对象关系极大,或敌或友,或亲或疏,有些是“贵人”,提携帮助,有些则是“恶人”,排挤打击,陆游都遇到过。人际关系又是复杂的、变化的,如陆游与杨万里政治理念不同,政治上属“敌”,而诗歌创作方面却相互推崇,又属“友”,晚年关系由亲转疏,留下遗憾。因此,我们不能将陆游交游做简单的理解,而应看到社会和人性复杂的一面。


最后,我一直强调,完整的陆游形象应是两种身份的并合,一是“文学家陆游”,一是“学者和思想家陆游”。有必要重以传统“大文学”观念认识陆游,加强“学者和思想家陆游”的研究。现在学术凸显,思想淡出,加强思想家陆游研究,尤显出现实意义。


采访:叶栩如

整理:卓群苑  叶少婷

校稿:艾青  黄敏灵

排版:黄卉欣

责编:秦若丽

指导老师:马茂军老师



上一篇: 欧明俊:小品和散文研究(三)
下一篇: 欧明俊:体系性与思辨性(五)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
学术动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