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术动态 »  
欧明俊:小品和散文研究(三)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05-21 19:59:29 阅读:  来源:

    

\ 一 \  宋文乃“一代之文学”


记者:我注意到您的明清小品研究系列论文,还拜读过您主编的《明清名家小品精华》,您为何喜欢研究小品?能介绍一下您的主要观点吗?  


捕获12.JPG


▲  欧明俊老师著《明清名家小品精华》 

图源网络


欧:大学时,读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万分敬佩他的才情学识,最感到荣幸和自豪的是刘大杰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任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吾生也晚,没能赶上亲睹先生的风采,但读他编的《山水小品集》《明人小品集》,也是一种心理补偿,因此爱上明清小品。  


施蛰存先生编的《晚明二十家小品》,是我大学时的最爱,后来研究起明清小品,就是受施先生的影响。刚进大学时,我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刚出版的马兴荣先生点校的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从此爱上了张岱和明清笔记,后来跟马先生研治词学,但明清笔记仍是我们师徒喜欢谈论的话题,先生还指导我购买了不少明清笔记作品。  


记得我在上海南市书市买到折价的谢国桢辑《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出版),那种开心真是无法形容。此丛刊皆为精品,我经常品读。我暇时喜“玩”小品,只是偏嗜而已。  


我强调,正宗严肃的“古文”,只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类,要充分重视,但不能忽视非正宗的小品美文。古代散文史,是古文史,也是小品美文史,两者兼重,才是完整的古代散文史。晚明是小品文的兴盛期,成就突出,小品理论亦放出异彩,有独特的理论价值。晚明小品的概念辨析、文化资源、影响史和评论史,皆值得重视并重新评价。  


研究者的视野多受到20世纪30年代小品观念的限制,思路跟着林语堂、周作人等人走,以为小品即小品文、小品散文,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小品是散文的一体,是现代文体概念。其实,晚明人心目中的小品并不只是指文学,更不是专指散文。今人多以为晚明小品即小品散文,这是无视晚明小品的实际。  


从文体上看,晚明小品包含的体裁非常丰富,几乎囊括了除通俗文学(白话小说、散曲、杂剧、传奇)以外的所有文体。晚明人的小品文体概念是:小品不只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园艺类、谱录类、书画类也属小品。  


小品文的“文”应指广义的“文”、文章的“文”,不是散文的“文”。小品文是各类各体小品的统称。狭义的小品文可指小品散文,与它对应的概念应是小品赋、小品诗、小品词甚至小品画。各类小品即文学、艺术、谱录诸类中,以文学为主。文学类中,以散文体为主,包括正宗散文各体和笔记体。  


笔记体小品在晚明散文体小品中所占比重很大,最能代表晚明小品的特色,各种小品选本,多仅选序、跋、传、尺牍、游记诸体,曲解了晚明小品的体裁。严格地说来,晚明人不是把小品视作一种文体,而是一种文类,是清雅闲逸、韵趣俱佳的文字。晚明小品是一种时尚,小品意识渗透到文学、艺术以及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处皆见小品,这是晚明小品文体的真实面目。  


我梳理了晚明小品的批判史,以四库馆臣为代表的正统文人多肢解、误读晚明小品,所论多以偏概全,以政治评判、道德评判代替审美评价,甚至以詈(lì)骂代替批评,许多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正统文人站在“文统”立场,维护古文文体的纯洁性,批评晚明小品“破律而坏度”,是“伪体”。现代,周作人、林语堂等彻底“颠覆”正统文人对晚明小品的“批判”,自有其“历史合理性”,但过分美化晚明小品,必然造成新的流弊。


记者:我们还拜读过您的《现代小品理论研究》专著,您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为什么又研究起现代小品理论?  


欧:我的专业出身是古代文学研究,我也一直喜欢现代文学,特别是现代小品和杂文。我最敬佩的是鲁迅,佩服他思想的深刻性。记得刚进大学第一学期,如饥似渴地读鲁迅、聂绀弩的杂文,还带起宿舍的一小股“杂文热”。  


我研究明清小品及其理论,起初就是从读周作人、林语堂的有关论述提起兴趣的。因此,对现代小品以及理论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晚明小品为何经过长时间的消沉后在现代复活?现代小品与晚明小品的联系如此密切,究竟如何解释?  


一系列问题常萦绕在我的脑际。我一直思考着,平时注意搜集一些材料,写下一时的心得,逐渐地,我对一些问题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  


我向著名杂文研究专家姚春树先生汇报读书心得,得到姚先生的肯定和鼓励。姚先生博学、睿智,思想深刻,带我走进现代散文研究领域,我便自然地选定《现代小品理论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这个题目,以前没有人系统做过,我算是初步系统探讨。至于学术水平究竟如何,我自己乱吹不算数,还是让学界评说吧。  

 


捕获13.JPG


▲  欧明俊老师著《现代小品理论研究》 

图源网络


记者:听说您独立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散文理论的古典资源研究》已结项,等级为优秀,祝贺您!能概括介绍一下您的主要观点吗?


欧:小小荣誉,不足挂齿。我研究散文,最大的兴趣是努力贯通古今,打通学术研究的古今疆界,突破“专业”局限,注重将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进行整体观照,反思学术研究“专业”分工过专、过细之弊。努力将现代散文理论置于中国文学、文学理论发展演变的历史大背景中加以考察,视其为历史发展链中的重要一环和时段,评价其历史价值和地位,进而总结现代散文理论的民族特色,总结经验教训。


现代散文理论是千年文脉的自然承继,是古代散文理论自然演进的结果,西方散文理论引进只是“外援”,不起决定作用,木有根,水有源,传统是源,是根本,现代散文的“根”仍在传统。  


现代散文理家借重古人,“六经注我”,有意误读,是一种阐释方式,一种表述策略,一种思想创造,是为了增加说服力,取得理论的合法性。他们往往采取追认方式,借古人创作及其理论来说明自己理论的合理性。以晚明小品为重点,不仅向前追认,有六朝小品、晚唐小品、宋人小品;还不断向后追认,有清人小品。通过层累地、系统地追认,散文史不断充实、改写、加长,现代散文便自然地进入历史,成为历史中的一环,古代散文也自然走进现代,“复活”在现代散文中,重新焕发文化生命力。  


复古是对现实极端不满的表现,“返本”才能“开新”。理论家对散文渊源的追溯,表明对本民族文学传统的重视,本土的文学资源和学术思想资源是现代散文的当然源泉,不必都要舍己求人,横向移植外来的,纵向的传统更为重要。他们选择性地接受正统古文家的“非正统”理论,并不总是一见“正统”便排斥,此点论者多有忽视。  


传统是条河流,不断地流到现代,它与现代不是对立的关系。现代散文理论对散文渊源的追溯,是以文化保守者的姿态纠正前此对传统文化大冲击、大批判造成的偏颇,是对文化“断裂”的再度“续接”和“重构”,其思想文化价值是值得充分重视的。 


所谓“反传统”,实际上特指反对传统中的正统、正宗、主流,而不是反对传统中的一切,是部分反传统,是以一部分传统反对另一部分传统,多以传统中的非主流、异端反对主流、正宗。  


“反传统”其实一直是传统文化中的题中之义,“反传统”的武器,不只是借鉴、吸纳西方思想,“反传统”本身即来自传统,“反传统”的传统也是一脉不断的。  


现代散文理论崇尚“旁门左道”思想,正是古代散文思想中“异端”的直接承继。现代散文观念是传统观念的自然演进,是对传统的“扬弃”,外来因素只是助力。  


历史就是在革新、保守两种“合力”中前进,并不是现代才有革新,才有“反传统”。“革新者”怀疑、批判、否定、抛弃,誓与传统决裂,似乎与传统一刀两断,而实际上继承的是“反传统”(即反正统)的传统,因此,笼统地说“反传统”,是不科学的。  


从长时段视野观察文学史,来看散文史,会对现代散文理论的历史地位做出新的更合理的评价。  晚明开始,中国文学便萌发了“近代”特质,开始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现代散文是从晚明演化而来,历史演进是一环套一环的。  


现代散文理论家否定唐宋古文和桐城古文,这种否定,不一定皆是唐宋古文和桐城古文本身有问题,还是潮流的演进结果,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进规律,也就是黑格尔的“正反合”规律。


古代散文到近代散文到现代散文,是一自然演进过程,并不是现代与古代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现代新文学仅仅短短3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短时段,只是文学史演进的一个小时段,一切皆从历史自然演进而来。某种程度上说,现代散文就是理学的“反动”,是经学的“反动”,是八股文的“反动”,是桐城古文和唐宋古文的“反动”,是“文以载道”的“反动”,镜头拉得远,才能看得比较清楚。  


传统文化血脉无法割断,可以隔代遗传。六朝文和晚明小品受正统文人打压后,处于“潜隐”状态发展,但不会完全消逝,一旦遇到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在外力推动下,又会复活。现代散文主要是六朝文和晚明小品的复活。  


现代散文主要是以学习六朝文和晚明小品代替学习唐宋文和桐城文。背离古文统系的晚明小品,体现着古代散文向现代散文方向的转变,对现代散文观念及整个文学观念,皆产生深远影响。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90年代两次“小品热”,实质上是晚明小品的复活。历史是一条连续不断的长河,并非古今双方对立分明,古代、现代之间不是沟、界,不能一刀两断,截然分开。


上一篇: 欧明俊:回归文学史“原生态”(二)
下一篇: 最后一页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
学术动态
最新资讯